本帖最後由 mr2907 於 2011-6-15 04:38 PM 編輯
6 a: @! w6 H$ w- O* C! o4 rtvb now,tvbnow,bttvb; H4 S" Z. ^# i7 K% E
 陳方:“記者黑名單”能否換來食品安全公仔箱論壇4 ?" g: _( Q ? [% k: S B- d) }
在日前舉辦的“科學認識食品添加劑”座談會上,衛生部新聞宣傳中心主任毛群安表示,正在打造一個健康的媒體報道平臺,對極個別的媒體記者建立黑名單,以此打擊他們有意誤導人民,傳播一些錯誤的信息的勢頭。毛群安稱有關食品安全的報道產生的影響是巨大的,給國家的食品工業發展造成負面影響。
, I7 ^0 N9 r3 b) K+ D1 |
. Z# U9 s- a! c" Z. ^ 對媒體記者建黑名單,這樣的舉措又將衛生部置于輿論質疑中。其實,“黑名單”是有前提的,那就是“誤導公眾傳播錯誤信息”。至于媒體為何會“傳播錯誤的食品安全信息誤導公眾”,在衛生部官員的認識裏,“大多數問題出在了溝通不充分,並非有意傳播錯誤知識,但有個別媒體就是有意的,就是為了新聞性。這和當前整個媒體環境有關係。”
( O9 Q$ n) z# ~0 n5.39.217.768 i1 c; T! E' z# M8 ^
先不論衛生部官員的分析是否準確,但可以肯定的是,一些媒體在食品安全的報道方面確實誤導過公眾。比如2007年3月媒體報道“毒香蕉”事件時,使用了“蕉癌”、“滅絕”、“致命”等詞語,給民眾帶來恐慌,南方各地的香蕉紛紛滯銷。受“毒香蕉”報道的衝擊,海南蕉農每天損失1700多萬元。而事實上,所謂“毒香蕉”只是一種由植物病原真菌侵染引起的病害,學界稱“巴拿馬病”,對人類有致癌作用的報道沒有任何科學依據。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2 \9 v ^9 B6 |2 s5 L
( ]6 ?* P, P3 Q; j公仔箱論壇 食品安全不僅事關民眾切身健康,而且關乎產品市場走向,所以媒體在報道時必須科學客觀,必須把握好分寸,盡量避免出現“誤導公眾”的情況發生。但是,“擬對個別誤導公眾的媒體記者建黑名單”的做法是不合適的。媒體不僅僅是食品安全信息披露的承擔者,更應該是食品衛生安全的監督者、批評者。盡管有媒體由于各種原因在報道食品安全問題時誤導了公眾,但必須看到,誤導公眾的“誘因”是因為食品安全監管方面出了問題。; }/ O1 a5 `( J5 n
1 F( @4 O3 S8 H2 ]# a" ^ 建黑名單,于打造“健康的媒體報道平臺”並無多大好處。在食品衛生安全報道方面,如果媒體報道的信息不夠準確,政府部門出來辟謠澄清就好。現在的問題是,民眾若是堅定地相信相關部門的辟謠,不實報道哪裏還有市場呢?何況,衛生部官員也承認,誤導公眾的信息出現,也與衛生部和媒體溝通不夠大有關係。tvb now,tvbnow,bttvb4 F6 R3 D J0 Y P3 d3 I& L* Z* r! k
& L c! J/ ?- b0 N# k3 p1 B. g
既然如此,打造健康的媒體報道平臺,一方面要努力錘煉自身權威性和公信力,另一方面要加強與媒體溝通,及時披露真實信息,在這樣的良性互動中才能為民眾健康利益保駕護航。良性互動,比“建黑名單”有效很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