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程院2011年度院士增選有效候選人名單公布了,一些央企高管和政府高官赫然在列。名單公布後,即有人統計發現,工程管理學部44名候選人中,近半來自央企和政府部門。6 ~1 c8 s, C0 A6 E% f+ G4 ?
# o, o- y5 d: E3 C, E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沒人說高官不能當院士,這麼多官員有學術背景,這是好事,說明素質高;一些官員一邊埋頭做學問,一邊忙于各種各樣的應酬,說明精力旺盛,擅長兩線作戰,也是好事。院士增選候選名單就讓我們看到了一群這樣的“神人”,工程管理學部44名候選人中,近半來自央企和政府部門,2009年12月初,兩院院士新增選名單公布,中國科學院新增的35名院士中,8成是高校或研究機構的現任官員; 中國工程院新增的48名院士中,超過85%是現任官員。& K9 d" G% p) l" S0 E
- K8 M2 y* L) x0 I* u1 g4 w 院士是學術的楷模,把這樣一副重擔子交給領導,我們是不是太苛刻了。一邊要做個好官,一邊還要在學術上出類拔萃,領導大小會議都忙不過來,還有那麼多應酬推不掉,即使他想在學術上有所建樹,但至少得有時間泡在學術上,如果每天電話不斷、應酬不斷,又有多少機會賽過埋頭做學問的人。當然花很少的時間就能幹成大事,這樣的人不是沒有,但靈光一現的天才不能代替科學求證的艱難過程,時間幾乎就是官員院士們最大的天敵。總不能讓領導院士當著,學術全無吧。
5 ^% a- M& w/ I2 i0 }0 J" f& B公仔箱論壇
6 a% e* k- V/ o C3 M, V 其實能者多勞,沒什麼不好的,我們這個社會一直提倡的也是這種價值觀,問題是多勞的人未必就能了。領導有各種辦法讓自己看起來很“能”,比如,一個好的課題,領導如果看上了,要插一腳,你敢說個“不”字嗎?領導暗示要在論文上署個名,你好意思拒絕嗎?有些人沒當官前默默無聞,當了官不久以後反倒著作等身、成果斐然,這符合正常邏輯嗎?
/ Q+ p9 Z, i! N/ a*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1 K( y, G; R) l7 I' Y! E, J% x1 I
有時候,爭當院士的人很多並不能說明這個社會的學術氛圍有多濃。中國工程院對內曾提出要求,“院士只是一個榮譽稱號,並不是一種職稱和職務。”言下之意,院士只是虛名,可事實上,院士相當于副部級待遇,光這一條就有萬丈光芒,有些學校為什麼領導非得是院士,如果不是院士倣佛就矮了半截,大體上也是這個道理。還有在資源分配上那些看得見看不見的潛規則,讓院士的含金量十足,這也許就是這麼多官員頂著質疑爭當院士的原因。
# _8 D# F4 u1 M9 d# H7 ~" s! `2 C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7 C" N5 @) j1 h4 }9 R
院士行政化的隱憂並不在于“只重表現,不論身份”的問題,而在于一旦擁有院士與官員的雙重身份,那麼就有可能扭曲學術領域“能”者優先、唯才是舉的基本規則,這種“既當運動員,又當裁判員”的角色才是科學真正害怕的事。
6 ]7 r' o* _! U; ~) [3 Ftvb now,tvbnow,bttvb
& C9 H4 T- F/ ~ 掌握了權力就有優先分配資源的地位,院士行政化與高校行政化引發的詬病其實是一回事。那種既能當好官也能當好院士的說法大體上是不靠譜的,如果一定說行,那麼不妨把候選官員院士和當了院士以後的學術成果都拿出來曬一曬,看看倒底夠不夠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