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勇奪二座奧斯卡最佳導演小金人,也樹下未來亞洲導演難以超越的「李安障礙」。李安得獎,或許不代表台灣電影前景可期,但這給台灣導演上了一課:出身不是重點,如何與「失敗」共處,從低潮攀上高峰,才是成功的關鍵。 李安的成功,在於他願意等候,默默磨劍,學習去面對失敗,不放棄。即使成名,他不眷戀固有題材,每次拍片都要創新,挑戰過去的自己,這點特質,在許多國際大導身上都能看到。 李安在拍攝「推手」等父親三部曲前,很長時間學著與自己的失敗相處。拍攝「臥虎藏龍」揚名,其後的「綠巨人浩克」卻再度與失敗相遇;李安咀嚼、重新學習,也才有「斷背山」的產生。而在「少年PI的奇幻漂流」之前,李安的「胡士托風波」,票房與影評都慘敗,但他不放棄,終究能再度揚威國際。 反觀許多台灣新銳導演,拿著粗淺的劇本,趁著台灣國片起飛浪潮,隨便找個創投基金投資、或向政府申請輔導金,二、三個月就拍出國片,不顧電影的藝術本質,內容毫無邏輯,拍攝水平粗糙,票房失敗了就說「台灣人不愛國片」,這是浪費台灣人對國片的熱情,也浪費納稅人的錢。 也有部分導演憑著市場嗅覺,拍出符合本土意識、口味貼近庶民的國片,票房告捷。但賣座不等於具有藝術價值,台灣電影可因此走上國際嗎? 從「推手」到「少年PI的奇幻漂流」,李安證明拍片資源可以外找,也要想清楚自己的定位,在商業與藝術間取得平衡。 李安得獎,台灣與有榮焉,但台灣想要有下一個李安,從政府到電影從業人員,先學著跟「失敗」相處吧。 ; Z4 ~9 M6 t6 K& W+ _- V. L& `# T) m
4 A2 D' @- P2 c3 l, w' L$ c3 J5.39.217.76公仔箱論壇$ A6 `, K1 k# \: s( }7 D+ U
【2013/02/27 聯合報】5.39.217.76/ |! k# a8 r! u) j
tvb now,tvbnow,bttvb5 w! H$ M/ B% ]# |* R l
}/ m7 V0 X+ _, 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