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下青年常被貼上「草莓族」的刻板標籤,但有一群大學生,寧可犧牲假期、約會時間,也不願錯失替弱勢族群發聲的機會。台北大學公共事務學院不動產與城鄉環境學系教授廖本全觀察,新世代青年因長期處於「只有一種標準答案」的餵食式教育下,讓他們開始透過積極參與公眾事務「覓食」,也從中探索許多課本裡不會教的事。 弱勢聲音被更多人聽見,社會應給學生更多寬容 從早年的野百合學運到近期的野草梅學運,政治大學地政系教授徐世榮認為,年輕族群主動關心公眾事務的力量一直沒停過,社會大眾更應給予青年學生鼓勵。在正常管道中,弱勢族群幾乎沒有發聲機會,年輕人願意站出來,運用他們擅長且熟悉的方式,讓弱勢的聲音被更多人聽見,社會大眾應給予更多寬容,而非用放大鏡檢視過程中年輕人不小心犯下的錯。 他觀察,學生通常有滿腔的正義感,對於不公義的事情也比較願意拔刀相助,加上網路社群串連,讓更多年輕人因為捍衛相同理念,願意付諸行動。 學生最沒有包袱,衝得比大人還快 經常在許多社運場合上,與大學生站在同一陣線的廖本全說,學生是最沒有包袱的年紀,一旦發現社會出現對弱勢不利的事情時,很多時候,學生們總是衝得比有包袱的大人還快。 他認為,社會上許多對新世代年輕人的責難,其實應該加諸於學校與家庭教育環境。大人們應該思考,為什麼台灣教育總是給下一代單一標準答案,忽略了培養學生跳脫傳統的思辨能力。 廖本全表示,新世代青年絕對有改變世界的能力,透過參與公眾事務,年輕人從了解社會發生的問題開始,加上對未來抱持著夢想,也願意將理想化成行動,透過各種方式與強權衝撞,嘗試改變現狀,也從中證實自己的價值。 徐世榮也認為,比起國外學運動不動就出現放火流血衝突,台灣的學生運動相對平和許多,頂多上街唱唱歌、喊口號,像嘉年華會般表達訴求,政府根本不需要過度緊張,每逢抗議遊行就派出大批警力。 5.39.217.76: K, C7 t8 X8 ]6 t# P- u: }7 r P
# K* U6 u' j6 ~+ L0 R5.39.217.76
0 _; o" |: P2 k ]7 W+ ?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