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央行昨宣布明年初實行無限期量化寬鬆,表面回應安倍政府谷通脹救經濟的要求,實因擔心通脹引爆日債危機,故採以拖待變之策。明年無限量寬不但屬期票,以日本政府「短命」慣性,此期票更可能毋須兌現。
- q+ n" n) w1 }: Q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b: G/ E; q7 o0 M
印鈔要等一年 與安倍比長命
0 _8 @. B3 r' T9 y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公仔箱論壇4 m- Z+ T. v9 U& M( K8 P! T9 z# r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力逼日央行無限印鈔,承受巨大政治壓力的央行昨宣布將推無限期量寬,每月買入13萬億日圓債券,以達2%通脹目標,惟值得留意的是實施日期卻遠在一年後才開始,此不尋常舉動,反映的應是安倍與央行的角力。
$ \2 ~ H9 K' I w% g5 I8 xtvb now,tvbnow,bttvb 5.39.217.764 T0 _7 S+ R1 n7 ]* D) x" R9 W
安倍執着無限印鈔,無非作一場豪賭,藉印鈔扭通縮為通脹、推弱日圓振經濟,以鞏固相位。惟日央行憂貨幣政策若太冒進,恐令通脹一發不可收拾,並不願蹚此渾水,後患無窮,故藉明年印鈔期票拖延時間。
1 K. C$ Q8 L) E, M+ x公仔箱論壇 tvb now,tvbnow,bttvb5 d) N( B% K! a, u( ]) Y0 N& w5 G
日本政壇向來被揶揄是「卡拉OK政治」,首相更替如走馬燈,過去7年換了7任首相,如安倍在2006年曾任首相,惟10個月就黯然下台。明年今日安倍是否仍在位無人能料,日央行說明年才印鈔,大有與安倍比長命的意味。
7 X. A3 O/ S! |6 h3 l5.39.217.76
" c) O, }. ]+ X ~/ z) N. E1 ?# f" E公仔箱論壇日央行耍此手段,因其深知安倍提出的2%通脹目標是飲鳩止渴,若無限印鈔令通脹達標,日債勢將爆煲,原因有二。
9 N4 h( `7 V; A- u* j# Stvb now,tvbnow,bttvb
k& s, |/ x0 S4 F/ _5 F1 A/ H公仔箱論壇其一,拖垮政府財政。目前10年期日本國孳債息僅約0.72厘,息率一直低企底因是日本已通縮長達20年,令日債的實質回報尚吸引。惟日本國債已達生產總值230%,日本政府每年單為償債已虛耗近半財政收入,負擔極沉重。tvb now,tvbnow,bttvb$ H% K7 P# Q& e
tvb now,tvbnow,bttvb9 b! `) d# [% C n9 [, n$ r- w
若通脹重臨,日債要保持吸引力,債息恐要倍升,靠現時日本政府的財政狀況,屆時恐連償還利息都左支右絀,令日債違約風險急升。
) C D6 B6 n( w, j' \/ Z" L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 N% k$ u& g8 N/ M其二,重創金融體系。現時約8成日債由日本銀行業持有,據估計日本銀行業所持日債已達其一級資本900%之巨,遠高於美國的100%與英國的25%。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 N1 ], l* u
! C- v3 P$ ^- L5 s% d日央行去年10月已警告,日債利息若升1厘,日本銀行業將出現6.7萬億日圓虧損,很可能引爆銀行危機,更恐令信貸再陷收縮拖垮經濟。' ^8 P, }- \5 A# T5 `: d- ^9 q
& G4 X9 {5 W6 k/ `9 U, s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故日央行開出量寬期票是要謀定後動,若能藉此推高復甦預期,令經濟現復甦嫩芽,明年就未必要如期狂印鈔票;若安倍下台,那無限印鈔更可能人走茶涼。
4 W: h2 A% x. A) A! L公仔箱論壇
6 [4 F9 j# i( R& [( O! e公仔箱論壇通脹推高債息 日本是禍非福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j% s! D7 T4 n) \# a
公仔箱論壇' @% p8 G6 w- ^$ _
日央行雖極力拖延時間,惟日債危機始終是懸在市場頭上的利劍,投資者要趨利避害,就要關注日本通脹與政壇動向,觀察日債危機會否加快爆破。5.39.217.76' P+ M/ D1 Z# A+ U. b
5.39.217.767 r8 x. A/ l8 m' R! G9 s, f
香港經濟日報社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