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港澳台] 疫情加速中國經濟硬着陸  中國金融學者 - 賀江兵


: {. J* o, Q7 L, b  _
1 E' R! m+ B3 Y8 p世界衞生組織在日內瓦時間1月30日宣佈中國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構成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衞生事件。經濟金融界將其與2003年爆發的沙士對比分析,而二者背景完全不同幾乎沒有可比性,如同:青少年時期摔了一跤,跟虛胖的多病纏身的中老年人重重地摔了一跤的後果能相提並論嗎?tvb now,tvbnow,bttvb! L' J& p' d7 ?" `0 [3 {- O

) s/ d* ~- X3 t# k& ~( Y第一,宏觀背景迥異,經濟無異於雪上加霜。17年前,中國處於工業化和城鎮化起步階段、剛加入世貿享受全球化紅利、人口紅利,全球產業鏈向中國轉移聚集形成世界工廠階段。現在,隨着中美貿易戰深入,全球化紅利正在消失;城鎮化停滯、產業鏈外遷;人口紅利耗盡。現今中國GDP已經約100萬億元,是當年的七倍多,受疫情衝擊和影響的經濟活動總量要遠大於當年。另外,當年經濟處於兩位數高速增長期;去年創下29年來增速最慢紀錄,經濟周期相反。
- {, L, _0 P: d: v  t1 Y6 p$ M+ C公仔箱論壇) D& D" }3 P2 v& F& c3 k, @
第二,方式突轉且極端,短期內傷害難以評估。春節前後身處湖北的我對沙士與今年的疫情有比較深的直觀感受反差,當年從公開報道到處理瀆職官員比較,果斷方式上是隔離傳染源,而不似今年春節前疫區和全國上下歌舞昇平,春節突然大幅度封城,人為造成極大恐慌,我所處的湖北沒有封城的地區,卻見封城封路封村,全國各地報出排擠武漢人甚至湖北人怪象頻出。到初七,城市與農村一片沉寂,不僅跟17年前天壤之別,甚至是我見過最不堪的春節。中國酒店、餐飲、零售、航空、交通等還有更廣泛服務行業也將斷崖式下跌。有四川等外地的企業主向我回饋,春節後很難復工,因為,員工所在縣城的長途客運停運不能出去工作了。
# s' V2 l3 o1 ]$ Y0 _$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公仔箱論壇: e4 _' \9 n5 i9 S0 W" Z
第三,失業潮會如期而至,各類風險恐集中爆發。由於高稅費、人工成本高企、貿易戰影響,很多民企只能停產或關門、外企轉移,各地方不讓企業關門和裁員,今年,這些企業借機關門後不再開工數量將會巨大。之後,勢必造成大量失業大軍,首先影響到的就是高房價。武漢的房價將會首當其衝,這四年內武漢的房價是增長幅度最大的城市,到全年年底部份房價四年漲四倍,下跌有廣泛的基礎。武漢的支柱產業汽車和光纜高科技等行業也將受到極大的衝擊。武漢能否帶動全國房價下跌或未可知,但是,失業潮來襲背景下,房價絕無可能再暴漲了。伴隨而來的是地方債違約,大多數地方財政主要收入依靠賣地。企業關門地方債違約將會新增不良貸款。公仔箱論壇( y% Z0 J3 r* s6 \" C7 B4 l, b

8 o# Y# d; H1 n7 W9 |! U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公仔箱論壇) m; s( R: ?+ J. w$ d8 S# Y: E
投資、消費、出口三駕馬車全趴
* f& X' M! N2 T  \( w公仔箱論壇第四,世衞關注直接衝擊。中國對內旅遊業自行鎖死,世衞關注後對世界旅遊業也會歇菜,中國人出境也有嚴重受限;更大的影響是對外出口,或將受到嚴重衝擊出現斷崖式下跌。至此,投資、消費、出口三駕馬車全趴。, r+ b) T* g9 j

5 h. z% W" t4 C* F4 Z5 m) u9 utvb now,tvbnow,bttvb第五,美國依然是服好解藥。不僅是對付疫情,美國政府有幫助的意願;在經濟等方面,美國給出的依然是中長期解藥。與外界認為疫情會導致中國履約能力降低看法相反,我認為,結構上看中國有些採購會增強,比如,對農畜產品採購或可加大,由於封城造成恐慌情緒導致囤積糧食、醫藥、醫療產品導致物價飛漲,此時,開明的政府如果加大這方面的採購不僅可以滿足國內普通百姓之所需、亦可平抑物價,加大對美國低價優質石油、天然氣採購可以拉低價格從基礎上降低工業品價格。對外企、民企與國企平等對待,真正實現新一輪改革開放,對中國經濟企穩才是根本。
0 E/ a) K3 B4 Z2 Y, m) M5.39.217.76% ~" H% i( c5 f. N  k% q! l
良藥苦口利於病;有病必須得吃藥。
' Q2 \+ i( G) f" a6 M$ Q# d) g5 L公仔箱論壇
, D  c. M3 s$ R2 \) h+ a4 k* M) z& n公仔箱論壇" [5 J. Z+ J  k
賀江兵
, }# r7 }. H% ?3 z% j5.39.217.76中國金融學者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