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後由 itsctsu 於 2019-12-11 08:05 AM 編輯
6 x! _8 W3 d: E+ N' v7 y/ ?4 A/ Z+ g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w* W' S3 j/ W
tvb now,tvbnow,bttvb$ o2 ^6 M/ ]. R; U) O, ^
4 s$ I' K( M1 w j公仔箱論壇聯合國在馬德里舉行第25屆全球氣候會,再次要求各國依《巴黎協議》減低碳排放,務求全球平均氣溫升幅不超過攝氏1.5度。不達標有何後果?氣候會異變、天災頻繁,威脅生態環境、打擊經濟;此外,北極融冰,海水上升,南太平洋的馬紹爾群島、東加等島國人民將流離失所;整體而言,人類將亡無日矣。全球科學家對此雖有共識,特朗普一上任即二話不說退出協議,科學家、有識之士視之世界公敵,自不待言。科學家們的共識信得過嗎?5.39.217.76, |8 G4 e |: k0 c( Z( D( ]' {& T
8 _) |. m4 {( M ~
此番危言似曾相識。話說上個世紀70年代,企業家、公共知識分子、科學家組成的「羅馬俱樂部」(Club of Rome)找來麻省理工科學家米杜斯(Dennis Meadows),用上達20萬方程式的電腦模式,為世界打脈,而有此判斷:人口迅速膨脹、污染環境、盡耗地球資源,經濟發展面臨極限,報告以《The Limits to Growth》為名而轟動一時。人口炸彈預言未現0 _) y9 M2 R* A( K4 P
差不多同一時候,史丹福生物學家埃利希(Paul Ehrlich)發表更為駭人的暢銷書《人口炸彈》(The Population Bomb),稱人口膨脹的威脅甚於核子彈:「生產足夠糧食養活人類之戰已告失敗。辦法盡出亦無以阻止數以億計的人在70年代餓死……,當務之急,是馬上降低人口增長至零以至負數。」辦法之一包括強制絕育。3 N$ A. {7 x2 F- V2 l
' W3 _9 J, z4 f; u$ w$ {* p% s5 a轉眼半個世紀,人口炸彈沒有毀掉地球。反之,日本及歐州國家的經濟均受人口下跌威脅,面臨衰退。為了鼓勵生育,稅務優惠之外匈牙利更乾脆派錢給多仔公家庭。何事導致人口出現此番逆轉?避孕丸面世加上婦女教育普及,提高就業機會,是生育率大幅下降的主因。
9 j; W% {# s/ I1 B6 e: m!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 w' ^5 A% ]5 [* {5 Itvb now,tvbnow,bttvb在1960年代,全球婦女平均有5個小孩;到2017年生育率劇跌超過一半至2.43個;現今全球過半國家的生育率尤低於此水平;中國且只是平均水平的一半——1.7個。香港婦女的教育及就職水平皆高,生育率只是1.24個;新加坡是0.85居全球榜末。要維持人口穩定,生育率起碼要達到2.1。
& }; o6 D; Y3 w3 U7 V g, p/ s- e3 f3 |* J9 D7 {
聯合國敲響氣候暖化警鐘之際,世界衞生組織則發出警告,癡肥及伴隨的糖尿病已像流感般成為威脅全人類的疫症。常識告訴大家,癡肥引發糖尿病主因是食量增加而運動減少。全人類的食量何以齊齊增加?簡單不過的原因是糧食產量的升幅超乎人口增長。供應充裕,食物價格較房地產、首飾珠寶等商品相對便宜;而快餐業興起則進一步推低食物的相對價格,刺激食量。公仔箱論壇 q& f. U( P- F9 U; X! ]' C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1 [9 K- p' `$ r
70年代另一聳聽危言是能源危機觸發的「石油產量到頂論」(Peak Oil),科學家們指石油產量已到頂下跌,沒有柴油發電、汽油開車、天然氣生產塑料……世界將陷入如同人口炸彈爆發帶來的悲慘世界。然而年來美國的頁岩油革命令石油產量不跌反升,隨着電動、混能車的興起,內燃機效能的提升,加上太陽能、風力發電成本急跌,燃油需求遲滯不前,大量新增供應可不斷湧現,石油價格由是滑落矣。tvb now,tvbnow,bttvb9 A: f9 [9 R; Y5 P0 O
$ ] _! _0 m5 i9 e. s3 v半個世紀來科學家預言的大飢荒沒有兌現,糧食豐富可成為疫症的病源;能源沒有耗盡,反而有供應過剩之虞。科學家們的水晶球有多可靠,無需多說。那麽又該如何看待科學家們的氣候警號?到頭來會否暖化因而帶來威脅人類存亡,端視乎科學家們模擬氣候變化的模式所作假設是否符合現實而輸入的數據有多準繩。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8 p* h- l Z7 E8 p' w9 [
& `+ f5 P, n+ m假設若是偏離現實而數據欠準,則差之毫釐謬之千里。要模式精準模擬全球氣候,要涉及一系列的程式;應用的程式越多,失準的機會越高。「羅馬俱樂部」用上20萬條程式模擬世界經濟,確切模擬全球氣候所需的程式理應不止此數。模式所需輸入的數據來自全球,礙於人為因素或儀器設施的局限,量度數據的準繩度難免有所參差,那麽重蹈「羅馬俱樂部」的覆轍有何稀奇?$ {- W/ ~0 y7 `0 b( t5 _
0 v+ K$ @7 |) ^
這不是說氣候暖化是另一個狼來了。只是要像科學家們說得那般實牙實齒,他們所需掌握的模式與數據恐怕尚未成熟就緒。特朗普不肯依《巴黎協議》禁止這限制那,看來並非蓄意跟科學家們抬槓;只是推斷世界大勢尚非一門精準科學,其效驗不難與風水之說相若,以之為經濟決策,豈不兒戲?
' c9 ^. d+ A0 j$ A3 X
' U5 C( h) a0 q! B6 B. gtvb now,tvbnow,bttvb楊懷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