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脂症,尤其膽固醇異常,不只找上老饕,中華民國血脂及動脈硬化學會理事長、馬偕紀念醫院副院長葉宏一教授指出,有些病人喊冤說飲食已經盡量低脂甚至吃素,可是竟然還是血太油。種種飲食運動習慣沒改變、治療沒到位、家族遺傳天注定等原因,都直接造成國人血脂控制不良。
I [3 N: {: ^' o9 c$ j2 a5.39.217.765.39.217.76# j% ~, d! v: N) o
壞膽固醇控制不良 醫憂台灣青壯年壟罩急性心肌梗塞陰影
# j' F, M( i5 u1 d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數年前,台灣有五百人參與的REALITY-Asia亞洲6國調查發現,台灣人的血脂控制率在已有心血管疾病的族群中僅22%達到血脂治療標準(LDL<70mg/dL),亞洲排名敬陪末座。即使近年由血脂及動脈硬化學會所發起,超過4千人的登錄調查,也未達22%。令葉宏一憂心的是這群有心血管疾病的人其實風險最高,最需要嚴格控制血脂!近年來,台灣青壯年人口的急性心肌梗塞發生率大幅增加,這和每10人就有1個血脂超標絕對有關。5.39.217.760 _) X& f$ J+ Q4 N. O1 e/ ]" C, e
0 J, x. O6 ` U* v8 e+ ttvb now,tvbnow,bttvb當血脂治療目標聚焦在低密度膽固醇(LDL,俗稱壞的膽固醇)時,葉宏一強調,關鍵數字依照風險程度分級,最新的高血脂治療準則建議冠狀動脈疾病或是糖尿病患者,應將低密度膽固醇水平控制在70 mg/dL以下;心肌梗塞併糖尿病者,不妨考慮從嚴控制到55 mg/dL以下;而家族性高血脂症的成年人則最好低於100mg/dL。4 t% Z$ c# u* E
; ]7 O* ^1 c6 ]$ Z% Z7 k5.39.217.76高風險患者忽略壞膽固醇控制 冠心症隨時找上你
' o6 [7 ~7 a% w2 y# }7 e1 `8 _4 ktvb now,tvbnow,bttvb膽固醇是造成動脈粥狀硬化、阻塞血管的斑塊中主要成分,葉宏一說,低密度膽固醇每下降39 mg/dL ,重大心血管疾病(像是心肌梗塞、腦中風)等事件的發生風險就可相對減少22%;然而,高血脂沒有症狀,容易讓人忽視它的危險性,常常到了心臟病發,才開始關心自己的高血脂。此外,血脂的測量不像血壓、血糖可以居家隨時測量,民眾常常是因為其他疾病或體檢驗血才知道罹患高血脂,但常常因為沒有不適感,對於血脂的控制就不甚重視。公仔箱論壇, g `; F- {5 T; w
公仔箱論壇! A" c7 b6 z, b3 R% {; {5 q/ Y
在門診中不時看到停經婦女為了骨鬆補鈣, 飲食清淡卻把全脂奶當水喝;也有人即使已有心血管疾病還覺得多吃雞蛋沒關係、蝦子一次吃一盤、愛吃滷豬大腸和炒腰花等。然而乳製品、雞蛋、蝦蟹、內臟攝取過量會讓膽固醇指數亮紅燈 ,是高血脂患者最易忽略、最常棄守的盲點。5.39.217.760 Y6 H3 y, a# K5 E! p
5 H, `# J9 ~ s `5.39.217.76此外,葉宏一說,即使調整飲食,加上現有藥物治療,仍有超過8成高風險病患的膽固醇控制的不理想; 國內登錄在案的近千名家族性高血脂症患者,在冠心症、心絞痛、中風、死亡的陰影下, 即使普遍使用第一線的史他汀(statin)降血脂藥物,仍然有八成無法控制在LDL<70mg/dL。
6 m( ^6 F* s/ X4 ~! O公仔箱論壇4 B/ w' q+ R. c. `, U
葉宏一指出,近年來研究發現人體中有種稱為PCSK9的酵素會影響血脂的代謝,目前藥界已針對PCSK9發展出單株抗體,可有效降低血液中的膽固醇,近來臨床試驗顯示,搭配現有史他汀的使用,能明顯將高膽固醇控制下來,提昇血脂達標率至八成以上。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X) S0 |0 d" w9 ~) b
2 `% R7 D, [* _2 ^9 Y# t' `$ T" G呼籲民眾不要再漠視高血脂的問題,應主動與醫師討論自己的血脂目標值,從飲食、運動以及藥物三方面讓血脂達標,遠離心血管疾病的風險。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6 q2 Q1 c. d9 |: z$ Q+ r% A
- V) f* r. I6 h7 D: a j0 _
/ d" }" H2 L/ f, J) |4 u* v
公仔箱論壇! e7 x8 Z2 r$ Y5 K( h
tvb now,tvbnow,bttvb! `; E5 @% _8 E9 C f% f! n
6 n, i: x4 {2 z- o# Y5.39.217.76# D# q% O* K+ E
4 K% _( v+ b& c- i. X7 n- I! wtvb now,tvbnow,bttvb健康/記者張玉櫻報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