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觀點 - 施永青
/ \+ o7 |9 Z4 T; U# e5.39.217.76 通識不用成科 文化無需設局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U* k" P3 _0 L5 h6 {1 S
(2012年05月25日)AM730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z7 P+ Z- D3 T* R% B, _
tvb now,tvbnow,bttvb% t. p+ X: T2 |( U5 Q
3 g' ^+ d* N8 ]1 m% M: R ( h# h; ?7 e) U/ _3 T+ k5 F- ]
有文化界朋友對我昨天的文章有不同意見。他們覺得我不應只看到設立文化局的壞處,而看不到設立文化局的好處。他們覺得,長期以來香港都沒有一套穩定的長遠文化政策,不利於締造一個有利於文化發展的生態環境,新設的文化局應可以在這方面扮演一定的角色。
: l$ E! ~& m9 k: \' @tvb now,tvbnow,bttvb他們又覺得,當政府的文化工作由署級官員提升至由局級官員來負責之後,文化局調動資源與協調其他部門工作的能力,一定會比以前提升,對文化界的支援亦可以比前更多。
5 k% h7 Q6 E- |) q7 q6 V( A我承認我在這件事上的確有點悲觀。我擔心的是:有機會轉壞的事情遲早會轉壞。既然不設文化局不等如社會會沒有文化,但有了文化局卻有可能出現文化被文化局管死的局面;那為了安全計,文化局還是不設為妙。
! r7 t6 N' n h. M6 @) |% |文化從來都是屬於人民的,而不屬於官府的。軟的文化與硬的官府很難匹配。文化靠潛移默化去繁衍,不能靠規章制度去推動。
2 b3 p1 G- A) i9 C; i. m1 `! o5.39.217.76情況與通識教育相似。設立一門通識科,由學校有系統地去教,不一定就可以令學生對知識融匯貫通。通識反可能因而變成一門孤立的學科,沒法使之與其他學科的知識聯繫起來。在香港,連通識科也要考試,那學生就很容易把學習聚焦在應付考試上,令「通識」變成了「限識」。
: ^+ |% O- V; u; q5.39.217.76現實是單靠通識科老師教通識是不夠的,其他科的老師也得有通識概念,並把所教的知識與學生的生活聯繫起來,這樣,知識才能融成一體,不會互相割裂。老師必須啟發學生熱愛生命,並對人類的共同命運有所關懷。當學生有這種情懷的時候,才能在一個軸承上建立起自己的知識體系,在通常的環境裡都可以應用自如。2 R. u6 i. l3 Y$ p3 H
同樣理由,要一個社會有文化,不能單靠成立一個文化部門去做;必須有全民參與,才能建立一個社會的文化底蘊。文化不但展現在音樂廳或者博物館裡,而且還體現在日常的工作與生活中。一個崇尚買名牌,坐私人飛機的社會,不但會缺乏資源搞文化,更缺乏參與文化活動所必需的閒情逸致。
5 x$ s$ H4 b& q, I. B/ f早期的人類,物質生活匱乏,仍有閒情在山洞裡畫壁畫;難道他們會不明白,畫出來的牛是吃不得的?可惜現代人反而不明白這個道理,甚麼都要講經濟效益。據聞,將來的文化局也需要負責推廣文化產業,那不如交給工商局去搞算了。
/ Q2 k5 q; n6 f. J5 P) o公仔箱論壇其實要搞文化,不能單靠一個文化局;即使教育局、民政局、環境局……以至工商局都應參與。但如果各政府部門只重本位,辦事官僚,那就設甚麼局都沒有用。官僚機構最擅長的,不外是建立更細密的評估機制與監控機制,效果與通識教育要考試差不多。屆時,文化工作者可能要花更多的時間去搞行政工作,以滿足文化局在管理方面的需要。這可真是文化人想看到的現象?5.39.217.76* Q# @4 U- k* q; ?( 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