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芒萁 學名為 Dicranopteris lineari (Burm. f.) Undrew.
芒萁其實是一種非常常見的蕨類,但恐怕大多數的民眾對他的了解不太深,甚至有些誤解,那這裡就來介紹一下這個神奇的蕨類;首先大家對他比較常有的誤會是他蔓延的 “莖”,雖然他的莖的確是蔓延的走莖(rhizome),但是走莖是長在地底下的,而地上大家看到的部份其實都是他的葉軸,沒錯!那都是他假2叉分支(pseudo-dichotomously branch)多回羽狀複葉的葉軸,所以說常常我們看到滿山坡的芒萁可能都只有1至幾片的葉子罷了,大家常以為是葉子的部份只是他一回的小羽片而已,而假2叉分支的意思是指在每一個分支點事實上會有多個分支,但因為屬於裡白科(Glecheniaceae)的芒萁在每個分叉點的中間都藏了一個比較慢發育的休眠芽,所以乍看之下很像 “真” 的2叉分支;而這種異常大型的蕨類就專門攻佔像大片的開闊向陽坡面這類環境,即使是在有些乾旱的地方;所以說在全台灣低海拔林緣開闊地幾乎都有他的出席.

雖然芒萁是如此地常見,但可能大家都沒有注意過他的孢子囊堆(sorus)這個有趣的小構造,他的每個孢子囊多其實大約都由6到9個孢子囊(sporangia)所組成,簡單而有規律地排成梅花狀或冰晶狀的形狀,不過他孢子囊停留在葉子上的時間卻是滿短的,一開始是呈還沒成熟的綠色,等到成褐色成熟之後就開始凋落了,可是一旦看到那美妙排列的胞子囊群就會讓人印象深刻。

說到芒萁的分類的地位,其實他是屬於裡白類(glechenoid)這種原始的薄囊蕨類(leptosporangiate),其比較的依據是由孢子囊上面的構造來判定的.除了一些生物構造與分類的知識背景外,其實芒萁古早時代是很好用的植物喔!在以前塑膠產品還沒普遍和發展出來時,芒萁褐色的葉柄能來編織水果籃,因為其內皮與表皮木質化的特性讓他成為這樣耐用的材料,亦也有人把他制成鍋刷。


圖說:芒萁的生態照


圖說:羽片的近照


圖說:芒其假2叉分枝兩側的幼芽


圖說:假2叉分之中間發育比較慢的頂芽
(台灣大百科全書)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戶組無法下載或查看附件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