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殘虐的暴政,人們不能失憶。當下月 9日就是柏林圍牆倒下20周年,人們逐漸淡忘可怕的東歐鐵幕暴政時,瑞典皇家科學院昨日(周四)宣佈,德國女作家米勒( HertaMueller)用詩歌、散文、小說揭露共黨極權黑暗面,為飽受迫害者和流亡人士發聲,因此摘下本年度諾貝爾文學獎的桂冠。
" |1 U: @1 W5 e7 X$ f2 ?% s: F公仔箱論壇tvb now,tvbnow,bttvb+ K8 O. u- _8 v& p& S& d& V% R
評審委員會讚揚,米勒的作品「兼具詩歌的凝練和散文的直率,刻劃出一無所有的流放者的境況」。她是歷來第 12位戴上諾貝爾桂冠的女作家,是第 12位得文學獎的德國人,又是自 1996年以來首次獲獎的詩人。她可獲得 1,000萬瑞典克朗( 1,107萬港元)獎金。
- a) w* s. f' k! L e6 x公仔箱論壇
+ _6 R3 j: q, y4 X6 _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3 s& T( p% p4 c公仔箱論壇; Q/ x; E: `* B/ n3 p

5 A9 f1 t( u8 l5 t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C0 m+ F+ A8 o7 p L
自小已受盡歧視壓迫5.39.217.76' G( S) P1 W$ h" L
5.39.217.76 {, Q8 N' v- }: y7 C0 L$ N
柏林的書店在諾貝爾文學獎公佈後,闢出攤位擺放米勒新作《呼吸鐘擺》(Atemschaukel)。公仔箱論壇, d* ]5 s' w! }% Y' s2 r
公仔箱論壇0 y8 R7 X7 d/ }% h e
能刻劃出流放者的悲慘境況,因為米勒本身也是流放者。56歲的她,本是德裔,卻出生於羅馬尼亞,屬少數族裔。父親二戰時曾當納粹黨衞軍中尉的背景,更使她自小受盡歧視和壓迫,她母親更一度遭共黨政府送到蘇聯勞改五年。她第一份工作是繙譯,但她拒絕為獨裁者壽西斯古( NicolaeCeausescu)的秘密警察工作,遭到解僱。秘密警察迫害下,她改投文壇,1982年首度推出短篇小說《低地》,寫出在鐵幕下的成長經歷,結果遭當局查封,要偷運手稿到西德出版。之後,她又在羅馬尼亞發表了小說《暴虐的探戈》,批判壽西斯古獨裁統治的暴虐,屢遭秘密警察迫害,她1987年與小說家丈夫一起移居西德,現在柏林居住。在自由西德,米勒繼續寫作,勾勒極權統治下的貪污和對人的打壓迫害。諾貝爾評審委員會新任常務總幹事英格倫就讚揚,她的寫作技巧極之精練,「短短的文句蘊含豐富的意象」,寫出「獨裁統治下的生活」。米勒的出版商 HanserVerlag主管克呂格爾認為,評審委員會「把文學獎頒給米勒,是認同這位作家拒絕讓共產政權下不人道生活遭遺忘的立場。」米勒對共黨極權下的痛苦經歷記憶猶新,兩年前曾發表文章,譴責羅馬尼亞人彷彿患上「集體失憶」,忘記了被欺壓的歷史,「假裝(那段歷史)消失在空氣中」,更狠批壽西斯古是「把持着水龍頭的暴發戶」。她得獎後開記者會說自己其實是所有獨裁政權的目擊者:「你可將納粹政權、集中營、軍事獨裁和在一些伊斯蘭國家的宗教獨裁算在內。很多人都遭他們迫害,許多生命中都毀掉。」
# X; ^3 z- d) l$ J6 Q2 |5.39.217.76, g+ f6 w+ @8 h/ i' x. s9 l% v
符合評審「政治模式」今年諾貝爾文學獎頒給誰,不乏爭議。外界一直批評文學獎過份以歐洲為中心,所以有傳今年獎項會落入美國作家手上。也有指西班牙語系作家久未獲獎,獎項會由他們奪得。另有人說,今年是詩人榮獲桂冠的時候。傳言四起,寫詩寫散文寫小說的米勒是一個熱門人選,當然又是一個來自歐洲的諾貝爾獎得主。香港中文大學英文系教授 DavidParker,讚揚她是「非常出色的作家」,她戴上諾貝爾的文學桂冠實至名歸,而且用筆桿子揭露東歐鐵幕暴政的大多是男作家,米勒以女性角度寫出受壓迫的經歷,彌足珍貴。 DavidParker又指,米勒獲獎符合諾貝爾評審委員的「政治模式」,得主大多流亡海外,共通點是批評欺壓人權或打擊異己的政府。德國總理默克爾(Angela Merkel)也讚揚米勒的作品,顯現出抗暴政府的無比勇氣,「我們對她能在德國找到新家園高興」。1 o& R# g! \" P- K
% F& \, \2 T2 b% L. C7 n
赫爾察.米勒部份作品
% u4 k' L# H |1 @$ G3 Z4 l+ M! o
( d H3 r4 l5 i/ F2 W& ]公仔箱論壇& V5 d' d" a4 b( m
《The Passport》( 1989年)在壽西斯古極權統治下,羅馬尼亞一條村莊裏的德裔Windisch,一直渴望投奔西方,享受自由生活,但出國必須取得通行證,村內同胞人數眾多,Windisch一家惟有忍耐等待,但苦等始終不是辦法,女兒Amalie將自己奉獻給祭司和民兵,一家人才取得通行證,遠走德國,充份表現人們在極權統治下,夢想、迷信與人性的掙扎。
( E, z; i6 T# c" j! K. t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1 v/ M1 A& e4 W6 \! @ 5.39.217.765 X6 ]# Y8 w+ i3 G; S8 C$ d' s% Q
公仔箱論壇 l R& D7 Y( n5 W- z7 v) r8 _: t
《The Land of Green Plums》(1996年)作者透過童年片段,將五名羅馬尼亞年輕學生、老師和工程師的經歷穿插在內,這五個人為了反抗壽西斯古極權統治,寫詩作文針砭時弊,結果被當局追捕,有人上吊身亡,有人墮樓死亡,但自殺與謀殺間無法區別,死亡本身並不會透露死亡的過程,但繩子和窗子則說明了一切,活着的人無法談論,也無法沉默。作者以「我們口裏的話語,就像踩在草叢裏的腳一樣,會蹂躪很多東西」,將獨裁統治下人活在惶恐焦慮的心態展現人前。tvb now,tvbnow,bttvb4 X/ ^7 |4 V9 }4 C- J# |. p0 e
公仔箱論壇+ }; M7 z- L/ o1 e4 T$ M. n" f' y+ `9 [
公仔箱論壇+ @4 [: \" l$ k8 A1 P- i
( c7 [& W l1 q3 K3 g《Traveling on One Leg》( 1998年)小說 35歲的女主角艾琳,1980年代由羅馬尼亞流亡到西德柏林,逃避政治迫害。人在異鄉,她先後跟三名男人發生戀情,一個是小她10歲的學生,一個是社會學家,一個是雙性戀男子,但她思考最多的,是自己的感受。等候入籍西德期間,面對政府對待政治難民的官僚作風、西柏林街頭生活的觀察,極度思鄉的她,墮入一個迷惘和絕望的深淵,領悟所有人都基於某種原因,孤單一個。但她有信心,最終熬得過。
3 Z" o8 V9 f6 S" O; F3 s( e+ M* D
3 G7 r& X3 r/ p- D3 utvb now,tvbnow,bttvb
) q; l/ R0 V6 L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 I* b+ [- e+ l8 j2 i- ftvb now,tvbnow,bttvb《The Appointment》(2001年)寫二戰後共產鐵腕統治下的羅馬尼亞,女主角是年輕製衣廠工人,被發現在送往意大利的男士西裝內,偷偷車上「娶我」字句,並附有她的姓名和地址,以逃避政府的壓迫。她又被指在工作間賣淫,失去工作,常遭秘密警察阿爾布少校傳召查問。一次,在乘電車前往接受查問途中,她想起很多不快事,在極權的環境下,酗酒、暴力、貪污、出賣身邊人等,似乎是家常便飯。
" C: j9 E# l# ~% j- f8 y, H5 |1 L1 j" S; }, @# f+ d0 n

- c2 m( E& y" N4 s# r# s赫爾察.米勒5.39.217.76: v! k" r# {# k& r+ l
Herta Muell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