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處理海鮮時務須小心,尖銳的魚鰭隨時是惡菌溫床!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全球首次發現全新的「香港型鏈球菌」,可經海魚表皮傳播。一名健壯魚販劏魚時不慎遭魚鰭刺傷拇指,遭惡菌入侵,傷口一個月後仍未愈合且疼痛紅腫,幸接受治療後完全康復。港大其後在市面一條撻沙魚及多寶魚驗出該菌,有微生物專家指,暫未能確定新病菌會否引起骨炎或敗血症等嚴重情況,但相信市民透過食魚感染的機會甚微。鮮魚可能同時帶有其他惡菌,提醒市民避免徒手接觸海產。
' G& N9 H- j! S) ]+ B4 b6 i$ V
A* Y7 ]. b8 z( }公仔箱論壇魚鰭刺手 腫痛流膿感染新病菌是一名四十四歲男魚販,過往健康一直良好,前年七月到瑪麗醫院求診。當時他的右手拇指已持續三日腫痛及傷口流膿,並憶述約一個月前於街市魚檔劏魚時,不慎被魚鰭刺傷。醫生檢查發現他的拇指傷口附近腫脹及有紅斑,X光顯示內藏異物,即時安排以手術取出,發現是長約一厘米的魚鰭碎片。5.39.217.766 h6 J. k& f0 W; X3 H, B/ d% Q
- `0 w5 q1 i# f) E; D5.39.217.76港大微生物學系副教授劉嘉珮指,魚販的拇指只有一個微細傷口,但周遭組織已嚴重發炎,幸未有細菌入血或肌肉壞死。魚販接受清創手術及兩星期口服抗生素治療後,完全康復出院。公仔箱論壇4 H" a7 T+ `0 [. N/ d+ E
, b F% N7 U ]# H7 P
命名香港型鏈球菌微生物學系化驗魚販傷口組織及魚鰭碎片,發現一種不明病菌,經進一步測試及基因排序後,證實是一種全新的鏈球菌,並取名為「香港型鏈球菌」(S.hongkongensis sp. nov.)。tvb now,tvbnow,bttvb) u9 ]' U' o; e( y& P
( m6 W. f% f; ~5 B" Q! p3 {* g/ }# w公仔箱論壇研究人員其後從市面抽取二十九個品種共一百零一條海魚化驗,結果在一條俗稱「幼鱗撻沙」的短舌鰨,及一條又稱「多寶魚」的牙鮃身上驗出新型病菌。
; O T4 D+ ~) z4 r4 y4 W- E公仔箱論壇2 u3 W+ ~& h" G* ]7 K F$ w
劉嘉珮解釋,鏈球菌有多個不同品種,包括肺炎鏈球菌及可致壞死性筋膜炎的甲型鏈球菌。新發現的鏈球菌,基因上與已知可經鮮魚傳染人類的「魚類鏈球菌」最為接近。本港過往亦有魚類鏈球菌感染市民個案,患者多數處理海產時刺傷「中招」,可引致骨炎、關節炎甚至併發敗血症。至於「香港型鏈球菌」的殺傷力是否類似,劉嘉珮指由於迄今只有一宗病例,未能下定論,惟相信市民因吃魚感染該菌的機會甚微。公仔箱論壇/ n; f; R: |+ l; p9 `7 T
+ K. V! l7 b& u r, i1 _5 B公仔箱論壇未出現高度抗藥性她又指出,新病菌可能天然存在於海水,亦可能依附魚類表皮存活。除上述兩種海魚外,不排除其他魚類亦帶菌。新病菌暫未出現高度抗藥性,盤尼西林等多種常用抗生素仍可有效對付。由於海魚身上可能帶有創傷弧菌等更加危險的病菌,她提醒市民處理鮮魚及海產時,應戴膠手套,亦需妥善包紮手部傷口。
5 v6 o" ~; }. {& N# Ptvb now,tvbnow,bttv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