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香港] 劉智鵬:回首沙士 港人不可磨滅的集體記憶

嶺南大學劉智鵬博士(左)與廣華醫院徐頌勤醫生(右)在香港書展“本地文化歷史”講座上
  7月20日電/昨日香港書展進入第三天,書展營業時間從早上10點持續到午夜12點,從灣仔地鐵站到會展中心一路人潮汹湧,隨處可見拖著箱子準備“大淘”一番的書迷。書展之外,香港本地文化系列講座陸續展開。昨日下午,香港嶺南大學華南及香港歷史研究所主任劉智鵬與廣華醫院內科及老人科顧問醫生徐頌勤攜新書《危情百日:沙士中的廣華》來到“沙士十年”講座。參與講座的有嶺南大學參與新書寫作的學生,來香港參加書展的內地人士及對非典有切身體會的市民。
6 A+ g  ?* Y% F# C& x5.39.217.76
% i' n9 z4 w4 H- ~2 W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劉智鵬表示,對於香港人來說,“非典”同“中英談判”、“香港回歸”、“金融風暴”一樣,是港人不可缺少的集體記憶。但後者都有詳細的文獻資料留存下來,而“非典”出於特殊性,至今十年過去,仍未有系統文獻整理出世。據統計,十年前的非典奪去了香港299人的生命,近2000人感染。整個城市都被牽動。雖然“非典”早已過去,但市民養成的諸如“戴口罩”、“消毒液洗手”等習慣則沉澱在日常生活當中。
4 u* V4 o6 o  V( h! G1 }( G! e公仔箱論壇8 n) N; ~0 D& y
  劉志鵬介紹,其實最開始並沒有想用“口述歷史”的方式來記錄非典。作為歷史學家,他希望以最嚴謹的方式記錄歷史。但非典不同於其他事件,專業性強,著手聯繫醫院找資料時,有的已經銷毀。劉志鵬介紹,這種情況下,只能找人口述。雖然一般口述對象都是年紀很大的人士。但劉智鵬覺得,還是要在人“記憶比較清楚”的時候做記載的事。具體執行時,有的醫護人員出於當年的慘痛記憶,不願提及。最終劉智鵬與東華三院之一的廣華醫院合作成功。
8 I) @0 t( i0 `2 Z8 g% ]3 J0 \5.39.217.76
3 D* C% L- _5 {3 B' E5.39.217.76
徐頌勤醫生與嶺南大學參與新書寫作學生交談(中評社黃博寧攝)
  5.39.217.76" X: W  w. P5 V& J- K* q
  廣華醫院參與非典治療的徐頌勤醫生接受中評社記者採訪時表示,他接觸非典病患時已經是非典疫情後期,有一些有效抗生素,所以很幸運沒有親眼看到過多患者因無特效藥不治而去。他亦表示,醫院為防醫護人員傳染,每個醫生醫治患者的時間都是兩個星期。 公仔箱論壇9 p1 M# q/ r6 m- O/ y/ |& @

1 N; n0 ?* I2 ttvb now,tvbnow,bttvb  徐頌勤表示,非典讓香港醫護人員大受震撼。因為十年前,香港已經是一個國際性大都市,醫療水平非常高。即使是如肺炎、肝炎、艾滋病的傳染病,醫護人員也沒有覺得是“不受控制”的。而非典的出現打破了這一切,“沒人知道怎麼預防,沒人知道怎麼診斷,也沒人知道怎麼醫治”。有的只是市民“超越醫學的恐懼”,“滿街的口罩”和脫銷的“板藍根衝劑”。
# j- ~5 Q5 m. t5 v) \公仔箱論壇
, h) \& f; K) t8 O+ P  徐頌勤回憶,非典那陣“親友都不敢同他吃飯”,好在所有醫護人員抱成一團,所以不覺得孤獨。不能回家的時候,醫院亦提供集體宿舍,並備有充分的後勤防護物資,最大程度減輕醫務工作者的隱憂。經歷過非典,醫護人員對生命有新認識,“原來也天天接觸生命垂危的病人,像癌症病人。但從來沒有想過,醫護人員會因為醫治非典而失去生命。”在2003年的非典中,香港有6位是醫護人員殉職。 tvb now,tvbnow,bttvb) v5 C; F$ s+ E9 t; a. \
2 x0 ?5 l  z& C# [7 s) E
劉智鵬為讀者簽名(中評社黃博寧攝)
  
  I4 Z8 C$ M/ p1 b6 Z3 ?5.39.217.76  徐頌勤表示,當年每當從醫院走過薄扶林道墳場時,都無比凄涼,“看到白骨就會驚慌”。非典後,香港對傳染病防控有了新的經驗。接觸可能帶有傳染性的疾病時,也有了規範的流程。他感慨,自己是醫生,沒有能力記錄下這一切,因此希望有人能記錄下來。
! d; L  G" [5 ~' D2 H* n0 c( `" ~5.39.217.768 \" @8 U( `$ U# U+ L# C5 m- p
  講座開始時,劉志鵬幽默地“懇請”大家買書,“如果書賣的不好,出版社會不高興”。講座最後,他亦表示,“不能再講了,再講就沒人買書了”。講座結束後,有香港市民請其簽字,並與劉智鵬及徐頌勤回憶10年前那段特殊的經歷。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