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媒認為,一胎化政策讓販賣嬰孩有利可圖,因此,儘管法院對販賣人口者予以嚴懲,販賣嬰孩的案例依然不斷增長。
8 N5 L4 O3 B# E/ Y! wtvb now,tvbnow,bttvb
' Q* |' ~* X0 i1 t& Z1 C% N5 b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明鏡周刊》6月16日報道說,“想要男孩傳宗接代而無需嫁妝的傳統願望以及獨生子女政策在中國導致販賣嬰孩的案例不斷增長,中國法院對人口販子實施嚴懲措施,迄今卻幾乎無法控制購買嬰孩和兒童的人。在不斷增長的人口黑市,男童尤其是搶手貨。0 @1 h+ {- e/ J, E2 @. f& t
4 \8 x7 n, i' W% D8 F% m5.39.217.76“地方政府保障嚴格的獨生子女政策得到遵守,逼迫婦女墮胎。在80年代,地方常常採用暴力並強制絕育,現在雖然不再那樣粗暴,但手段同樣嚴厲。誰要是不顧規定生第二胎,就得交罰款,還會被刁難甚至失去工作。
% [+ ]( b3 Z% ?* k
" d! N! `% F4 `' a5 v% F公仔箱論壇“中國的人權活動家陳光誠在逃亡去美國之前,就與妻子為孕婦爭取權利,抗議當局控制生育和強制墮胎。”5.39.217.764 W; R- Y6 D6 N5 H
% Q0 {8 \3 T- ]9 etvb now,tvbnow,bttvb該刊寫道:“中國政府自我誇耀說,要是沒有計劃生育政策,中國就不是13億人而是17億人了。放寬這個嚴厲規定暫時還看不到,儘管地方也有相當有限的例外。不斷增長的中產階層也反對國家控制計劃生育,但卻面對一個具有50萬人的官員系統。”
- N1 R) {. p! K" w& X2 g5.39.217.76
; ?! l! j9 k" T( u+ r# R1 I奧地利《信使報》6月17日寫道:“懷孕7個月的23歲中國婦女被拖去強制墮胎,這個剛發生的可怕故事引起了憤怒。這位婦女無法支付政府對第二胎規定的罰款,被官員毆打進了醫院。tvb now,tvbnow,bttvb) b, j0 z' ?; u4 a' X0 j$ S/ c
5.39.217.76" z, t3 r# e! n
“現在證明,無情的獨生子女政策在中國令人憎恨,也讓販賣嬰孩成為賺錢的生意。
- E' U7 V8 b: h$ G1 |0 O$ A& {3 |, {公仔箱論壇/ _; l! ]) K+ |5 j' {. |3 }9 r: G
“一個男孩在中國的市場價格是3800歐元,女孩是2500歐元,相當於中產階層的平均年工資。……”5.39.217.76( r0 O& ` [/ Z( i C2 Z0 d& Z
公仔箱論壇( p3 l$ @0 ]# I+ x" r' k! Q
文章說,“……販賣嬰孩的黑幫女頭目被判死刑,她的35個同案犯被判重刑。然而,販賣嬰孩的生意還在繼續,因為生兩胎的父母非但付不起罰款,還受到嚴重刁難,甚至會失去工作。國家繼續堅持計劃生育政策,對負責執行這項政策的50萬官員施加壓力……. x# T3 x3 m+ h4 F$ N6 o' Z& N2 f
5 l5 p! m( ~* Q0 U/ e. ]) y
“然而事情的另一面是悲慘的,年輕男子找不到女人,因為根本就沒有足夠的婦女可以組建家庭。中國社會人口老化,支撐養老和護理的勞動力太少,因為沒人願意做這些報酬很低的工作。6 a+ c0 `. N; c1 j& C. @2 q
2 Y9 l+ j6 S9 k/ q4 ~& x“所以,年輕人都想儘快地多掙錢,因為只有中國富人才能生得起第二個孩子。”
( T# m1 o- H5 h5 b$ }) ]5.39.217.76
, |+ J6 w) Z, N7 j“中國的青年才俊‘逃往’國外”5.39.217.768 l( q% Y! i# w- i2 z0 j' b# a
* n# l* K/ ^3 q9 F& B4 p8 z }《法蘭克福彙報》6月15日認為,“儘管高考的所有瘋狂,考生數字在迅速下降。……中國的人口出生率下降,尤其是準備考試以及讀大學的費用高昂,導致大學無法完成定額。……”5.39.217.76( L/ K5 N% F& W
4 o* V3 w0 p, k4 q0 N
該報稱,只要能付得起,不參加高考“直接留學外國已經不是什麼不尋常的事了……”: Z. S5 |3 m; N: ~
公仔箱論壇/ V0 q7 L4 i/ r$ k) G/ i4 i" n
“如今,中國的青年才俊在用別的手段奮鬥,許多家庭努力在孩子出生前就遷往北京、上海或廣州,為了給孩子創造更好的起跑機會。李女士也有過這個想法,當她現在得知一切努力都白費了就更加失望。她說:‘儘管我們在北京住了14年,在這裡工作、繳稅,還是不准我女兒在這裡高考,因為她不是在這裡出生、登記的。她得去山東的家鄉參加高考。’很多‘高考移民’面臨同樣問題,他們定期徵集簽名,請求教育部允許自己的子女在北京參加高考,教育部卻保持強硬態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