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國大棚蔬菜面積已超過5000萬畝,大棚蔬菜在豐富“菜籃子”的同時,也付出了較大的環境代價。菜農在產量和效益的驅動下,普遍過量或不合理使用化肥、農藥,導致大棚菜地的土壤污染問題日益突出,由此引發的食品安全事件不斷發生。 tvb now,tvbnow,bttvb7 j# K) \: C/ L+ }
' C6 c1 h+ Y& G “鴉片式治療”致土壤“病變” # f* |- r# A. g$ d( P, [1 I( n
2 S% n! B0 u- S$ A% [5 s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大棚裡很難種得出有機蔬菜
G2 S5 I& {9 `) y! stvb now,tvbnow,bttvb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3 z( N( j2 k7 n* p- B& w8 T
據《經濟參考報》報道,記者調查發現,隨著種植年限增加,大棚蔬菜栽培中的土壤鹽漬化和土傳病害加劇,部分土壤發生“病變”,“瓜秧不結瓜”等怪病不斷。
! k& J g/ V7 u, i7 y公仔箱論壇
0 J3 H9 |) Y5 \4 Q9 s3 b 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首席研究員蔣高明認為,大棚裡種不出有機蔬菜,因為大棚本身就是用農藥、化肥、農膜“製造”出來的“有毒的”微環境。設施蔬菜栽培改變了蔬菜的生物學本性,這是一條死胡同:為了打破四季交替規律種菜,就必須使用大量農膜、農藥、化肥,而這又勢必對土壤、水體造成污染,污染之後又需要進一步加大化肥、農藥的用量,在更大程度上造成污染,形成“鴉片式治療”的惡性循環。
$ s9 L0 E6 A% x: ]4 l$ i4 o
: V) A+ A8 z' J vtvb now,tvbnow,bttvb 怪病頻現 “用啥藥都控制不住”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W% M) C9 J1 E. a
! o# _$ n* N: }% G2 a$ P
“這些老菜區大都種了二十來年蔬菜,土傳病害特別重。”黑龍江省安達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經濟作物站站長張朝平解釋說,大棚裡較為封閉,很多有害病菌都聚集在土壤中,連年種植必須長期施藥,時間長了土壤就產生抗藥性,有的病“用啥藥都控制不住”。
2 E! u2 j& I r# F
( L" t2 n7 b1 x) b; R" ]& F 黑土地土質肥沃,可一些蔬菜大棚中怪病頻現。黑龍江省安達市安達鎮團結村的齊奉仁是一位有二十多年棚室種菜經驗的老菜農,當地也是最早種植棚室蔬菜的基地之一,但他最近卻為大棚中的“怪病”上火了。
2 j3 l4 l+ ?. x4 Z$ w& T6 O* K- w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7 ]8 X9 ?0 M6 u, R8 d
老齊在自家大棚裡種了0.3畝水蘿蔔,水汪汪的小苗看著就招人喜歡,可不久後他就發現水蘿蔔苗“蔫”了,原來小苗在挨著地皮的位置腐爛。老齊很納悶,“種了這麼多年菜從沒發生這樣的情況,用了三次藥才控制住病情。”但好景不長,快要成熟的水蘿蔔在土下部分又發現腐爛跡象。病是止住了,但產量下降,用藥成本增加,效益也下來了。“葉子都翠綠的,就和土接觸的部位得病,肯定是這土裡的病菌太多了。”
j3 c, K- }' Utvb now,tvbnow,bttvb
1 D+ F3 J: d2 q* e, @0 Ytvb now,tvbnow,bttvb 土壤“病變”導致蔬菜大棚沒收成的情況不是個案。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奔牛鎮農業技術推廣站負責人謝文龍說,去年鎮裡幾個蔬菜大棚就“只吃草不幹活”了。“連續四五年種西瓜,西瓜經常得枯萎病,土壤中有害病菌過度積聚,最後就變成‘瓜苗不結瓜了’。”
_0 n# m& o& [- A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O9 ^8 a% O1 B8 ` h: C- [
連年重茬種植後棚室蔬菜產量下降的問題在中國重要的蔬菜生產基地山東壽光同樣存在,山東省農業科學院土肥專家劉兆輝介紹,這個問題雖不是新問題,但一直沒有得到有效解決,而且發生範圍還在繼續擴大。此外,當地蔬菜棚室內土壤酸性加重同時出現了沙化趨勢,值得警惕。 ! |1 r8 e- C2 w8 [. W% t8 l% F
. X% {0 `& W) u- a; p! J( o公仔箱論壇 中國農科院一份針對中國耕地質量狀況的調查顯示,由於土壤健康功能嚴重衰退,生產性能大幅降低,山東、雲南等省份一些蔬菜、花卉產區的農民不得不採取深翻底土、增加客土甚至更換地塊的方式減緩產量下降。 tvb now,tvbnow,bttvb1 ]1 y) c5 E) P4 n0 `. [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t% Y. A Z0 c& m
肥藥依賴 “鴉片式治療”隱患大
( i9 r( b$ m4 L# `8 d/ v$ v: J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f) U/ H6 K Y$ o- V8 K$ h2 g
“老菜區發病頻率越來越高,前幾年育苗時從不打農藥,現在必須提前預防,育苗期就得用藥。”齊奉仁顯得很無奈,藥用少了治不好,用多了又出現抗藥性,再有病蟲害就得繼續多打藥,“這樣反覆增施,直到地裡種不了菜”。
% ?% ^, H( P) w# S& b5.39.217.76
4 s/ o# E* ^3 X. Z8 L6 {5.39.217.76 一些農民戲稱此為“鴉片式治療”,棚室蔬菜對農藥的依賴就像“癮君子”對毒品的需求一樣,最終導致土壤失去種植價值,陷入“病蟲害重——增施農藥——土壤毒性加劇——病蟲害重”的怪圈。 5.39.217.762 o! ~9 a6 _: |8 V
% g- t0 I5 ?3 ?7 x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不合理施肥同樣面臨“鴉片式治療”風險。國家大宗蔬菜產業技術體系崗位科學家、東北農業大學蔬菜學教授吳鳳芝說,蔬菜大棚內複種指數高,特別是在高溫、高濕、高蒸發量的環境下,農民施肥方式不科學,化肥有效利用率低,很大一部分殘存在土壤中造成土壤鹽漬化,影響作物產量和品質。為了提高產量、增加效益,農民繼續增施化肥,形成“惡性循環”。 0 y5 _/ _6 l$ i/ @
3 ?% ^& K9 n9 J8 ]8 F$ Y A- d, x Ttvb now,tvbnow,bttvb “過量氮元素在土壤中富集,可能致癌。”中國農科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副所長、中國土壤學會副理事長張維理等專家介紹,過量施肥現象很難在短期內扭轉,土壤中氮、磷養分富集還會持續。氮元素在土壤中轉化成硝酸鹽,通過水、蔬菜等進入到人體內,積累轉化後容易致癌,影響人的生命健康,潛在風險繼續擴大。
- n- h# e7 i3 R; H! d. ?5 p
* D. s6 I0 ^, \4 y公仔箱論壇 “輪茬是有效緩解土壤鹽漬化和土傳病害的舉措,但由於每個地區適宜種植品種有限,調茬後可能無法和市場對接,影響農民收益。”七台河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研究員周月鳳說,農民種植習慣不易改變,種植技術單一,真正輪作的區域並不多。 公仔箱論壇$ P4 p) u3 N5 R- E
4 V- F3 r$ J8 A; J! ^ 生物修復 效果好推廣難
5 k# r' F5 e+ o5.39.217.765.39.217.766 a8 N8 ]/ g9 r+ y5 {: V
使用新技術的江蘇省常州潤土果蔬合作社著實感受到了“冰火兩重天”。去年因土傳病害太重“瓜秧不結瓜”,今年的瓜卻很快就要上市了。《經濟參考報》記者在大棚裡看到,翠綠的瓜苗格外壯實,有的已經開出黃色小花,“增產肯定不是問題”。
9 x' I5 X1 w. v. |4 t) S公仔箱論壇2 z0 p: X2 K- m3 a( }) D; J
目前,一項通過“土壤疫苗”和秸秆還田配合使用的秸秆生物反應堆技術在設施蔬菜生產中可大幅減少化肥和農藥使用量,將一些由於過量使用化肥農藥形成的“不毛之地”恢復成良田。
" l0 |7 C! o/ n. o6 y" ?5.39.217.76
0 O# V& e% i1 z/ O! b; N- ?4 | 發明這項技術的負責人張世明說,這不僅增加農田有機質含量,還可提地溫,蔬菜產量提高20%至30%,該技術已在部分地區開始推廣。 tvb now,tvbnow,bttvb" P# t+ d7 H( p
1 H1 l+ |& u- Y2 H8 n0 P ` 山東省濟寧市南陽湖農場的600多畝大棚蔬菜則主打“綠色”牌,大棚管理員任光明介紹,不用化肥和農藥,僅施加一些有機肥,市民格外歡迎,蔬菜在十多個地方直銷店供不應求。 5.39.217.76! O: |' f; s+ O# H( J5 v4 t" l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9 r3 p- \" G1 z* r* N4 z
該項技術在黑龍江省的應用成本並不高,牡丹江市中山秸秆生物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孫志才有一個成本賬:常規方式種一畝香瓜的化肥和農藥在2000多元,現在一畝地需要50元一袋的菌種混合物10袋,共500元,80元一袋的麥麩兩袋,共160元,加上鋪稻草、撒菌種等人工費用800元,畝成本在1500元左右,比用化肥少500元左右。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5 u+ i. e! _; a0 S
2 c4 Z1 @& ^2 A5 T& p5.39.217.76 “間作套種也是一種有效的生物修復土壤技術,”黑龍江省農科院園藝分院院長陳立新介紹說。但這些生物修復土壤技術雖然見效較快,推廣時卻都面臨一些難題。有關專家認為,農民和政府對設施蔬菜的土壤質量下降危害性認識不到位,保護積極性不高;部分大棚集中區域秸秆量少、價格高,人工成本增加;農技推廣體系不健全,農民應用新技術的風險能力較差,對使用新技術多持觀望態度。
5 w* J; ^, w' b- Y) m公仔箱論壇
4 [8 K$ Z1 D* v4 g, J1 Y* ~ 以往耕地之中看地膜 如今扒開地膜找耕地
3 m) x3 y6 b4 ~" H8 C( L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 i+ g Q4 N& i8 T; c: k公仔箱論壇 地膜殘留成旱作農業最大污染源
$ R* k6 ], a* X; a0 [: W! ?( Z
9 [! `1 y2 k9 r" r h- y公仔箱論壇 地膜種植已經成為中國農業尤其是旱作農業區必不可少的種植方式。伴隨著一系列全膜技術的推廣,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地膜覆蓋栽培面積最大的國家。與此同時,殘留地膜大幅增加,給農業環境帶來了批量污染,成為目前中國北方旱作農業區面積最大的污染源。 # |% ]9 y0 j; J5 v( K M' m
4 L k* u6 S4 M+ [ B1 _0 S 田地基本被捂 扒開地膜找耕地
" F- t8 T. j* Y4 {% v. Y S: Z公仔箱論壇
8 ]) W( I$ B& x/ ]4 H/ m- X! R+ \公仔箱論壇 春耕期間,記者深入甘肅、陝西、寧夏、黑龍江等地調研時發現,鋪了地膜的耕地,只能看見幾條很窄的黃土,目之所及,幾乎全是地膜,泛著銀光。一些農民告訴記者,過去是耕地之中看地膜,現在是扒開地膜找耕地。 % ?3 x4 z/ F3 D8 a" R1 y4 B; y
% E5 D( v/ N+ N" n( |4 b( z" Z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春播期間,甘肅會寧縣郭城鄉農民馬國定已經將自己10畝地的地膜鋪完了。“過去是半膜,現在已經發展到了全膜。”馬國定說。記者在現場看到,幾乎所有的地面都被地膜蓋住了。 - H0 ] U. q5 E2 \8 @7 C1 D8 k! u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8 V1 H3 ]4 f" r9 h# G& M
自上世紀80年代中國開始推廣使用地膜起,中國地膜栽培經歷了一個從半膜覆蓋到全膜覆蓋的變化,尤其是在廣大的旱作農業區,全膜覆蓋的農業技術近年來得到了大面積推廣。許多農民和馬國定一樣,作物種植已經無法離開地膜。“為了保墒增溫,地膜種植已經成為中國農業尤其是旱作農業區必不可少的種植方式。”甘肅省農科院研究員車宗賢說。 5.39.217.765 ^: u' z8 L0 L1 c0 X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2 H' B, p4 u4 ~$ U2 f
不僅僅是中國旱作農業區,南方一些省區地膜面積也大幅增加。地膜在雲南海拔較高、春旱嚴重的農區得到廣泛應用,2010年雲南地膜面積已經達到450萬畝。近年來,過去很少有地膜的海南省也開始使用地膜。
& d9 d$ V8 ~. F; B$ c6 U9 s$ g4 R8 R2 z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 |2 N/ k* a7 }" E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中國農業科學院研究員嚴昌榮說,中國雖然從上世紀80年代才開始將地膜應用於農業生產,但應用面積和範圍卻後來居上,已經成為地膜覆蓋栽培面積最大的國家,而且涉及的作物種類多,地膜覆蓋技術已逐漸推廣應用到40多種農作物的種植上。 4 A4 u1 a& t$ P8 K9 L
_9 S% k4 Q- f$ \公仔箱論壇 “地膜種植面積的增加,確保了糧食增產的同時,就意味著地膜污染面與日俱增。”甘肅省農業生態環境保護管理站站長張玉輝說。
3 O# k! f/ u7 d' s, [5.39.217.767 H) `3 k3 Q3 U& ~
一些農業技術人員認為,全膜技術的推廣普及,使過去零星的、易降解的農業污染已被批量的、難以降解的污染所取代。
% _, G* C* y8 Q
+ O* f5 K$ T& f1 b6 \. x, R% u 地膜“薄如蟬翼”成污染禍首
* Y, n" X$ F! H# J+ n3 f9 Q$ F5 l5.39.217.76
+ m/ r% m9 C' x 農業專家告訴記者,全膜覆蓋的糧食增產效果十分明顯,因而農民難以割舍。雖說並非所有地膜都會造成污染,“只要能回收不殘留,就不會對土壤造成污染。”甘肅省農科院研究員楊虎德說。但是,伴隨著地膜種植面積的急劇擴大,殘留的地膜也越來越多。楊虎德說,這些地膜主要是超薄地膜。
3 [5 }5 _3 `4 s7 O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5.39.217.762 ^) c; g) x+ e: A" G5 ?
記者在多省調研時發現,只要是鋪膜的農田,就有地膜殘留。甘肅省農業生態保護站的數據顯示,甘肅每畝殘留量最多達14公斤多,殘留量最少的每畝也有5公斤多。
, O9 _: M1 W, R4 {
, o8 e: D, x/ x$ n, ttvb now,tvbnow,bttvb 中國農業科學院曾經在對河北邯鄲地區的調查表明,棉田地膜殘留率一般在10%至20%之間。第一次全國污染源普查公報提供的數據顯示,全國種植業中,地膜殘留量達到12萬噸。
; l9 }2 X8 I3 i3 o; o
# ?- Z( C- P2 C& \+ Q% Y% r h5.39.217.76 在黑龍江部分地區主推玉米覆膜技術,超薄地膜覆蓋範圍也隨之增加,牡丹江市西安區溫春鎮,蔬菜大棚內的每根壟都用超薄地膜覆蓋,加大了超薄地膜污染程度。甘肅目前每年各種農用塑料薄膜使用量已超過10萬噸。據甘肅省第一次全國污染源普查公報顯示,2007年甘肅耕地地膜累積殘留量已經達到6萬多噸。 tvb now,tvbnow,bttvb# _& E, f8 K, F9 \: W) A
G5 L1 T4 u1 M, L* @$ z" g
監測發現,在中國一些地方,農民為了減少成本,往往使用0.006毫米的超薄膜,甚至還有0.005毫米的地膜。記者在甘肅、黑龍江、寧夏、陝西等地採訪時看到,這種現象比較多見。
6 J, Q8 @( k4 ytvb now,tvbnow,bttvb# }9 I ?2 V. ~+ P" x- |
據了解,中國1992年制訂的國家標準規定,聚乙烯地膜的厚度不應低於0.008毫米。中國農業科學院研究員嚴昌榮說,這個標準只有日本地膜標準厚度的57%,即使如此,不少企業生產的地膜厚度還達不到要求。
% C+ O F! a6 ^: x
( K4 k& _% d) ^5 Y' U* @/ w. a 張玉輝說,越薄的地膜強度越低,抗拉能力越差,容易老化,更易殘留土壤中,破碎後碎塊更小,難以撿拾,相應產生的地膜殘留量就越大,成為白色污染禍首。
; T* K6 a7 m" J x/ N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5 z7 B$ x# s" `/ @4 \3 R2 v3 R 應嚴禁超薄地膜進入農資市場
. a. a$ j' H- P5 E3 z公仔箱論壇2 t0 W% i7 W* p. \# Q& q
既然中國糧食生產已經無法離開地膜,一些農業專家認為,為減輕地膜對農業面源的污染,目前只能完善政策,加大力度做好殘膜的回收利用工作。
4 p! j- a2 {7 E8 j) Ctvb now,tvbnow,bttvb% c6 V" o2 A7 ]
一是提高現行地膜國家標準,嚴格禁止厚度小於0.008毫米的超薄地膜進入農資市場。中國現行的國家標準要求地膜厚度在0.008毫米以上。甘肅省農科院研究員車宗賢說,國外地膜的厚度一般為0.012至0.015毫米,其抗拉強度比0.008毫米的地膜增加50%至94%,極有利於殘膜回收。所以中國也應該考慮提高地膜國家標準。 + \; k4 N/ _) e% i. F+ `) r! w, J0 x
% n" Q* o% m" Q$ _2 B% T4 i6 O. p
二是改進地膜使用方法,提高地膜的重複使用率,降低地膜殘留。同時改進和推廣地膜回收機械。記者在調研中注意到,多數地方殘膜回收全靠手工作業,要麼手撿,要麼手耙,效率低下。農技人員建議,應研發一種更高效、更先進的殘膜回收機械,提高機械撿拾地膜的效率。
4 c/ m+ @5 u+ U* ]4 U(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tvb now,tvbnow,bttvb7 h: G7 y8 o x2 W
三是建立補償措施,扶持地膜回收、加工、利用企業。同時,鼓勵開發無污染可降解的新型可替代產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