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防化學污染 管控源頭

台灣塑化劑DEHP汙染食品事件引起各方關注,其實石化產品充斥市面,許多化學物質已不知不覺進入民眾生活中,且由家庭汙水及汙泥中即可發現許多化學成分及難以分解的有毒物質,其中DEHP即為代表性汙染物。其特性是可能干擾生物體內分泌系統,導致雌性化特徵,因此被歸類為環境荷爾蒙的一種。
. r' z! n' ^. j* }3 }) \- qDEHP被廣泛且大量的使用於PVC製品的加工過程中,亦可做為工業用之軟化劑與油漆添加物,但DEHP也可輕易的從塑料中被脫附釋出至環境中,而成為常見之汙染物。筆者於十餘年前即已開始針對塑化劑進行研究,歐洲許多國家早在1992年就有針對內分泌干擾物質的研究與調查,調查對象包括食品、塑膠包裝袋、兒童玩具與醫療用品等,統計之後並採用風險評估的概念將數值量化,制訂允許濃度。歐盟因而管制汙泥中DEHP最大允許濃度為50mg/kg。tvb now,tvbnow,bttvb( {2 b3 |6 m. |
tvb now,tvbnow,bttvb& k0 m, N* m' _7 N3 l4 L& _
台灣交通大學研究團隊曾多次赴台灣幾座汙水處理廠採樣,發現DEHP在都市下水汙泥中的檢出率幾乎為100%,且濃度分布約在100至200 mg/kg,遠高於歐盟的管制值。除了DEHP,同為塑化劑之一的鄰苯二甲酸二丁酯DBP檢出率也幾乎為100%,然而DBP水溶解度相對較高、較易被微生物分解,累積性亦較DEHP為低。! [; U# d9 ?0 V7 r, W) A3 `
5.39.217.769 T& z; k# ]  f- O) `: G3 ?, v; R
追根究柢,這些塑化劑來自於民眾生活中,因塑膠容器的取得與使用過於氾濫,再加上塑化劑的用量可能就已過高,跟液體或油脂接觸之後又很容易被釋出所致。生活中常用的塑膠製品即已普遍存在塑化劑,這次起雲劑事件為額外添加,又存在食品與保健品之中,引起的恐慌與連鎖效應自然不在話下。但是很多民生必需品所含塑化劑,民眾已不知不覺的吃下肚了,由於塑化劑並不具急毒性,吃下去不會立即有影響,偏偏這類化合物具有累積性,是以慢毒性為主要的影響機制,可能數年或數十年後才可能被發現。5.39.217.76( t& Z6 y- Y4 Q0 z5 V/ ]
5.39.217.76' U' c( U( G' |4 u0 r+ m8 q
前一陣子亦吵得沸沸揚揚的環境荷爾蒙雙酚A,歐美研究證實會影響內分泌運作,因而禁用,且容器不得檢出,因此兒童玩具、水壺、容器、奶瓶上已可看到「不含雙酚A」的標示,但塑化劑呢?筆者以為,塑化劑原料運用應從源頭開始管控,並對民眾公開資訊,且產品上市之前就應限制危害物質的含量,而非讓把關的機制轉嫁到消費者的身上。
$ n9 z) [% S- C9 Z7 B/ m  i公仔箱論壇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m" I6 p% o, n& j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