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白說,泛民各種政改談判方案最令我不安之處,並不在於他們是否有足夠的動員能力,又或者會否自暴其短,而是這些策略反映出朝野間根本不存在任何談判基礎。公仔箱論壇1 o) u2 m X# d F& Z
公仔箱論壇) P b+ k0 v$ R+ H
「五區總辭」以至「先談判,後總辭」,其背後的潛台詞是泛民對北京解決特區政改問題的誠意全盤否定,也因此斷定特區政府快將推出的方案也不會是什麼好東西。因此與其浪費時間去討論具體方案,倒不如集中精力去部署如何在決裂之後向支持者交代,以表明心迹。北京對法治民主的態度,與本地民眾的概念南轅北轍天壤雲泥,不用多言。而港人對中央的政改誠意缺乏信心,也是多年痛苦經驗的積累而成,並非無因。
: s; @" C+ C7 G" k7 Z- |" n6 \' J7 P& |+ {
然而從政治現實角度來看,不管我們喜歡與否,我認為特區民主發展的箇中關鍵,始終在於北京的取態。核心的問題並不在於北京是否接受民主重視人權,關鍵在於中央是否意識到當前的政制實在無法維持有效管治,必須作出改動,才能維持長治久安,因而能從功利角度看到有政治需要去作出讓步。泛民中人相信不少認為人大的2017年普選特首承諾並不足信,這種觀點並不難理解。但我們也可以從另一角度來分析,就是去剖析中央何以願意於2007年底主動作出此「承諾」,而到了今天當時的政治考慮又是否依然存在。
* T& U, a, g3 c) j% t
6 S* Z( R1 Z2 u7 p5.39.217.76! E0 i$ v$ m7 V' D) ^- W, p1 R2 q, I3 u
北京取態 民主發展關鍵公仔箱論壇' E5 e# T: }4 \ U3 _2 Y9 f t5 b1 M4 C
2007年底的「12‧29」人大決議,其實來得頗為意外。令人意外之處在於2005政改方案失敗之後,在《基本法》憲政安排中,並沒有具體說明何時再會啟動有關討論。換言之,中央政府在此時主動提出政改時間表,顯示出他對長年累月的特區政制爭論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心存憂慮。北京大概也意識到,單靠經濟增長,也不能減退民眾對民主化的政治訴求,而以曾代董雖然能換來喘息機會,但朝野對立的局面始終未有根本解決。政改時間表的出台,很大程度反映出北京的焦慮和試圖打破困局的心思。假如這種分析能夠成立的話,我們現在要問的問題,就是北京當年要解決的特區政治死結的動力,到了今天是否依然存在。若然是的話,我們便應好好利用中央這種憂慮不安情緒,珍惜任何政改談判的機會,使之化為推動本地民主的動力。
, Y5 G T! w5 M5.39.217.76
- Q0 G3 ~! h: Y( y, L/ P5 s0 F7 Gtvb now,tvbnow,bttvb事實上,兩年過了,特區內部政治張力有增無減,而特區政府的民望也大幅插水。反之親中建制力量也沒有明顯擴張,未能足以全面壓倒泛民,為政府保駕護航。而金融海嘯也說明了純靠經濟發展以換取支持的如意算盤,也會因經濟周期波動也難以長期打響。種種發展,只說明了一個情况,就是從政治角度來看,07年時中央所擔憂的政治困局,在兩年後的今天不單沒有改善,反而有進一步惡化的迹象。倘如此,當年北京欲以加快政改以求打破僵局的意圖,按理應該仍然存在。
/ E& S% _% e8 ^( [% Gtvb now,tvbnow,bttvb
, K x. T: v2 r0 j8 e9 a! Dtvb now,tvbnow,bttvb當然,即使泛民同意上述分析,還可以有另一種策略。就是既然政改前景繫於中央對當前政制不足的認知,那麼假如能將當前朝野對抗社會內耗情况再度升溫火上加油,不是更能強化中央的政改決心?問題是,這種策略是有代價的,無日無之的衝突與內耗,最終只會造成一個社會、泛民、特區政府以至中央的通輸局面,這實非關心特區大眾福祉的朋友所願意見到的。
) _; F" G. \4 ktvb now,tvbnow,bttvb
1 d+ `9 V9 N: m( F( N6 r$ e2 z# t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爭取民主不能單靠政治意念辯論,而談判亦需賴各方互動,但假如各陣營間彼此完全沒有丁點信任,任何對話只會注定失敗。
1 z4 t+ J: l# w公仔箱論壇" |: A4 E4 c* D2 r" R
作者是香港城市大學公共及社會行政學系副教授、香港民主發展網絡成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