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连PX项目看利益集团俘获国家 公仔箱論壇0 f# I& g- i+ B* I1 P* ^9 ~. W! M
4 G& \3 b. E0 q4 C+ c何清涟 发表 于 八月 16, 2011 ' T' k5 G- M$ _# A- q
& _& B" I- j! \- u9 {% ^) f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8月14日,中国大连市民集会要求福佳大化PX项目搬迁之事,再次将中国公众对PX项目的非议突显于公共视野。这次事件的台前幕后有几点尤其值得关注。
; O0 H! e2 U) t' `4 W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一是政府不再在乎自身的诚信。大连市政府对此次事件的处理非常“机会主义”,只求用空头承诺将市民驱散,并不想真正解决。尽管央视与新华社报道都一致声称,8月14日当天大连市委、市政府决定该项目立即停产并将搬迁,抗议者闻讯散去。但据路透社8月15日报道,大连年产70万吨的对二甲苯PX工厂仍在正常运行,并照常接收来自伊朗与巴布亚新几内亚等供应方的石油船货(China’s Dalian Fujia plant runs normally despite shutdown order)。
% L" a( O. o& t6 ]0 I这是继2007年5月厦门市民集会抗议该市PX化工项目以来的又一次大规模抗议。其间四川成都的抗议零星不成规模,更因抗议的核心人物谭作人被政府诬以他罪入狱而流产。此后一段时期内,中国各地PX项目不断扩建或上马,各地居民虽将PX项目视为眼中钉,却都未能形成这种大规模的抗议活动。
* A6 i- v7 b& c! J& B/ M" N/ r7 O5 H公仔箱論壇二是中央政府的产业政策对中国的环境生态造成极大压力。PX项目以大跃进般的速度上马,与中央政府的产业政策直接相关。自2002年开始,中国政府对PTA(精对苯二甲酸)生产由限制改为鼓励,国内市场一直被抑制的需求迅速爆发,直接拉动了对其上游产品PX的需求。国家发改委2006年出台的《PX‘十一五’建设项 目布局规划》提出,“十一五”期间,国家将安排4个PX改扩建项目,新增产能183万吨;此外还有6个新增PX项目,新增产能415万吨。目前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PX生产基地,预计全部项目建成投产后,中国大陆的PX产能将突破1000万吨。
+ d8 K! y% C5 u; Q# u5 D) ]tvb now,tvbnow,bttvb在制造业外资相继撤出中国的压力之下,在2008年11月的短短三天之内,中国政府就批准了93个投资计划,价值达2600亿元人民币。同时各省级环境部门立刻纷纷效仿,缩短了有关环境影响评估的时间,例如把评估专案对环境影响的时间从60天减少到5天,大量高污染项目被放出笼,其中就包括PX项目。这些高污染项目的上马使中国已破败不堪的环境雪上加霜。
( R: \# a6 @: A三是中国的环境评估屈从于权力与金钱这一中国特色痼疾再次浮出水面。
- U$ ^0 u6 ^ Q5 n7 V这么多PX项目能够快速上马,与地方政府的税收及就业考虑直接相关。资料显示,大连福佳大化PX项目年产值约260亿元,可纳税20亿元左右。这家企业曾创下多个“国内之最”: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 “项目的审批速度创国内石化行业之最”。公仔箱論壇- {) X1 J- P3 d9 Y! o
PX项目是一个引起高污染担忧的项目,在经济效益和安全忧虑之间两相比较,最需要审慎权衡的是地方政府。但由于地方政府有任期限制,这点就使得地方政府负责人容易短视。投资近百亿建一个PX化工项目,在地方政府看来,既能增加税收,还可以拉动整个产业链的发展,既能形成巨大的GDP增量,又可以解决就业,容易获得好的政绩考评。由于地方政府都乐于充当PX项目的背后推手,这些项目(包括其它能够带来效益的污染项目)的环评都流于形式。' D" z0 p& k" w3 P: h" e
大连福佳大化PX项目从一开始就存在对环境风险估量不足的问题。人们在福佳大化防波堤溃坝事件后,根据2010年11月国家环保部网站发布《关于2010年11月份受理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和调查结果公示的通告》,才发现这个福佳大化PX项目早在获批试生产前近10个月、国家公示环保验收结果之前近17个月已正式投产。能够如此藐视国家法律,背后当然有强力的政治支持。从目前的资料来看,在引进福佳PX项目当中有两个关键人物,一个是福佳集团董事长王义政(连续几年名列《新财富500富人榜》),另一个是辽宁省委副书记、大连市前市长夏德仁。夏德仁于2003年1月起任辽宁省委常委、大连市委副书记、市长。2009年5月任辽宁省委常委、大连市委书记,福佳PX工厂上马据称是他的“重大政绩”。公仔箱論壇9 H* b8 t. r% ]; C; X
这让我联想到近年来饱受媒体与中国公众诟病的环境评估背后的腐败。从《瞭望》新闻周刊2009年4 月那篇“环评领域成腐败‘高危地带’,专家吁打破利益链条”揭开这一黑色帷幕以来——该文曾“举证”:2002年至2008年6月,22个省区市环保部门有487人被立案查处,环保系统几名高级官员连续因“环评腐败”落马。国家环保部环境影响评价中心负责人因腐败问题被调查——此后,国内媒体对环评腐败的批评一直不绝于耳。即使如新华网,也曾发表过“环评遭遇信任危机,亟待回归独立公正”这类文字,批评中国的环评不透明。公仔箱論壇( }+ L+ p3 ~. P( V0 c8 F! F
环境污染实际上是对国民生命的慢性谋杀。当环境评估形成了一条巨大的利益链条,项目业主、环评机构、地方政府部门等附着其上,利益交织、环环相扣,就必然产生我早在几年前批评过的“利益集团俘获国家”现象。在政治与金钱合谋之下,人们就不难理解中国那么多造成环境污染、甚至引发环境灾难的企业都拿到了环评合格的证书,也不难理解地方政府为什么那样立场坚定地捍卫这些污染项目,毫不顾惜人民的生命安全与生活品质。
: e' M7 M: A* A/ Gtvb now,tvbnow,bttvb% y* J$ W* ]3 w" ?
何清涟: 中国经济社会学者。现居美国,来美前曾任职于中国大学与媒体。长期从事中国当代经济社会问题研究,代表作有《人口:中国的悬剑》、《现代化的陷阱》、《雾锁中国:中国大陆政府控制媒体策略大揭秘》等。5.39.217.76, v( F; R# `! C6 m' L0 a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 @4 n) }! {8 Q9 Q0 p. P- a' p
tvb now,tvbnow,bttvb% A4 g2 p5 u) ^: ~
( l7 M+ R% S/ j5 |3 i來源 / 版權所有:以上所述媒体 / 作者
3 }! ]* Z$ I) I# a(以上内容摘自或摘译自 其它媒体 / 作者 ,不代表發帖者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