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僑報》4月13日載文《學生刺母,教育受傷》,摘要如下:7 H2 j H5 q1 q" L y: I% c( Z
赴日留學5年的上海青年汪某對前往機場接機的母親連刺9刀一事,近日引發廣泛關注。而據媒體披露,這一幕人倫慘劇的導火索,僅僅是因為兇手抱怨母親錢給得不夠及時、不夠多。這一極端事件又一次把剛剛恢復短暫平靜的中國學生教育問題推到了風口浪尖。
1 C I: d' z/ W$ H事發後,尚在病房中的母親呼籲不要對孩子判刑,孩子也希望能夠維持母子關係。但是,對於早已成年的汪某來説,必須為他自己的行為負責,恐怕難以逃脫牢獄之災。tvb now,tvbnow,bttvb" ?3 s; E, [" R) O* x* G
作為大陸民意最直觀的表達工具,各個微博網站中,最被廣泛認同的觀點就是“判刑可能是挽救這個留學生的唯一齣路,判刑,是對兒子和母親的教育,而不僅僅是懲罰。”有觀點認為,輕視心理健康教育和人格修養教育,卻動輒聲稱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正是中國家長對教育認識的誤區以及家庭教育悲劇的根源。
4 K6 z1 I3 ^/ L還有人將這一極端事件歸咎於“留學低齡化”,認為由於一些家長把尚未成年的孩子送到國外,這些沒有健全人格的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將遭遇很多的偶然性,一旦出現什麼意外,自然有可能出現一次情緒的地震式爆發。) o0 V' P0 _" B P* ^9 R! l
從20年前中國留美學生盧剛槍殺自己的導師同窗案到最近發生在西安的藥家鑫案,面對這一樁樁血淋淋的事件,不少人不加思索地將板子打到中國教育的身上,似乎中國學生的“高分低能、高學歷低素質”問題是中國教育無法療治的一大“硬傷”,輿論也因此高聲斥責中國現行學校教育體制和方向。+ {, B& ?% i' N+ U$ K- g
事實上,人的成長歷程就是人的社會化過程。在這一過程中,社會、家庭、朋友、同學以及周邊環境等,都是影響人的心理和性格形成之重要因素,學校只不過是諸多因素中的一個,將責任全部推給學校教育顯然不公允。學校教育也不能成為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的“替罪羊”。
- v6 j: w2 _2 s" H: E" R! q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如果按照有些人的邏輯,又如何去解釋汪某和盧剛等留學生的極端行為呢?他們接受的不是日本和美國的學校教育嗎?在血的教訓面前,與其對孩子和學校有過多苛責,不如天下父母和社會各界多多反思和檢討,那些已經社會化和成熟的“成人們”,你們是否真的了解你的孩子?你們所作所為是在幫助孩子還是在幹預、誤導孩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