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友瑄】艺术是一把塑造现实的槌子,而不是一面支撑现状的镜子——德国剧场诗人布莱希特。公仔箱論壇$ }; b7 p( [: x$ p& v7 w' u6 A
近日《流放》纪录片在全马各地巡回播映,“纪录片”这三个字又得以重新跃上马来西亚独立媒体版面。可惜的是,2006年网络媒体报导导演阿米尔莫哈末(Amir Muhammad)被禁纪录片作品《最后的共产党员》这些年来,媒体(更精确的说,也许只是网络媒体)除了报导独立导演作品被禁的新闻,甚少更深入地讨论这些纪录片。不管在内容、呈现形式以及片子和社会之间的关联,似乎没看见多少讨论与针砭的文章。
, E, ~1 U f4 m这种现象并不意外,毕竟马来西亚的纪录片发展可说是一点也不蓬勃。和其他国家相较,马来西亚的电视纪录片节目较少,再者政府严控电视台舆论,也大大限制了纪录片节目发展。
% h9 R3 j0 Z. k( Y# G ]5.39.217.76独立纪录片牵动社会tvb now,tvbnow,bttvb" D8 X+ ?& {1 r; w
除了电视纪录片,许多国家民众注意并热切讨论的是独立纪录片。独立纪录片往往不见容于一般电视节目,但是却一点一滴地影响政治与社会气候。比如麦可摩尔(Michael Moore)用来批判当年布什政权的《华氏911》(Fahrenheit 9/11);摩根史柏路克(Morgan Spurlock)的《麦胖报告》(Super Size Me),摩根史以自己身体为实验,记录连续30天、三餐都吃麦当劳的自己的体重变化,以批判麦当劳不健康(却总是自称非常健康)快餐文化;台湾八十年代则有绿色小组纪录片,冲撞国民党专制体制,以及全景工作室记录921地震前后人与物变迁及重建困难等。
; j. ~ \& g$ C) t! m3 ^3 Y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独立纪录片在不少国家是电影院中的观赏选项,当地热爱纪录片人士耕耘多年,逐渐培养出热爱纪录片的观众群,他们不止观赏、也会提出许多心得,带动一连串讨论。纪录片工作者的关怀也相当多元,除了社会运动、他们的镜头也瞄准了许多小人物,记录他们的生命历程。5.39.217.76/ P! h- m* ^5 c$ S% g' j y8 R
相较之下,马来西亚社会一贯忽略纪录片。为什么我国没有这样的气候?有些人可能会将责任全数归咎于专权的政府,但我却认为事情不是那么的绝对。看看专制的中国,他们民间的纪录片发展可谓非常蓬勃,在那里有许多不畏强权的独立纪录片工作者,他们的作品早已成为国家喉舌以外阅读中国的重要管道。
. N5 S3 |, a5 v. n: P与其说政府专制,不如说马来西亚民间社会对纪录片的认识并不足够,或者可以乐观一点的说,这一切才刚刚开始。要如何提升我国观赏纪录片的观众群,这是所有关注纪录片者(不管是创作者、观众还是纪录片教育工作者)可以思考并努力去开拓的。“流放”纪录片巡回放映会是个很不错的推广运动,不过我认为发起人周泽南对纪录片以及观众的看法却有值得商榷之处。; d* I5 E U2 X g ~4 x; X
记录片体现美学创造5.39.217.765 V- f; e- {; ]# K) n0 y2 R
周泽南在《选择“流放”—纪录片在我国的命运》一文提出,我国纪录片必须得“面对观众对‘娱乐性’的需求压力”,并没有耐性去“直观和体会那种缓慢的,写实的,朴实的纪录电影所描绘的生活实况”,因为他们早已习惯被“美美的画面、感人肺腑/夸大肉麻的旁述、耸动的字眼、以及快速的剪辑手法所喂养。”这些指控虽然其来有自,但有关纪录片的呈现方式,这样的论述却不完全妥当。
. i+ G1 p: g' ?/ P) f5.39.217.76 独立纪录片在马来西亚确实命运坎坷,不管是在美学、观众接受度、内容呈现以及国家机器箝制方面都是如此,但不是每一部关怀社会现实的纪录片都得是”慢镜头、大块剪接”这种美学(周所提及的美学,在电影语言上,近似“直接电影”的类别)。
% l* z; a5 \4 \, H! U% x0 @1 n公仔箱論壇英国纪录片先驱约翰葛里逊(John Grierson)曾经说过:“纪录片是对真实材料进行有创意的处理”;凌嵩郎编《艺术概论》也提到:“艺术创作过程分成观察、体验、想象、 选择、组合与表现等六项过程”。纪录片不仅仅是纪錄世界的工具而已,这个时代连I Phone 4都能拍电影,一连上网络就可以观看国外许多优秀的独立电影及纪录片,创作者如何为自己的作品内容和形式找到紧密的结合点,以便两者互相辉映,这乃是必要的思考功课。
* E2 g5 x% K' F& R/ {tvb now,tvbnow,bttvb这是创作者本身必须严肃思考的议题,不能紧抓着“社会运动”四个字就忘了纪录片应有的创造力,那会渐渐造成思考上的惰性。这种开宗明义的宣言,如果要避免在马来西亚这片纪录片荒地造成观众误会,以为纪录片就只有一种表达形式,我们就需要更多关于纪录片美学甚至电影语言的讨论。现场记录、同步声、长镜头是写实,但不一定就等于真实(难道我们就忘了人在现实生活中也会适度的展演自己?)
3 T2 U0 l7 r- v/ W& U# t8 x5.39.217.76“纪录片是什么?”我们需要更多的思考激荡,崭新多元的叙事语言如何开创?既有的观念如何突破?如何加强内容与形式之间的契合度,以给观众最深刻的观影体验?如何让受众进一步思考影片提出的议题乃至作者的看法?这都是我们以后需要努力的方向。
6 R- u0 Q9 Z# X6 A4 ~7 i.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艺术是一把塑造现实的槌子,而不是一面支撑现状的镜子”,要打造一把槌进观众心里的槌子,在今天已经不是那么容易的事。从踽踽独行到百花齐放,马来西亚独立纪录片要走的路还很长。
, q1 j0 q* J% r+ O2 C; H2 W/ N5.39.217.76梁友瑄是文字、影像工作者,现是台湾艺术大学电影系研究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