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偉豪:繁簡之間:數字與情緒
2 N$ t8 Z. G' L+ C6 ]3 M
) ~, Q' L# A6 D* H, ctvb now,tvbnow,bttvb1 J- f8 z( t, W
最近港大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公布《香港居民語言應用、語言能力及語言態度研究》結果(註一) ,其中一項結果較廣泛注視的是,熟悉簡體字的受訪者有約30%,故此建議政府藉教育制度推廣簡體字("simplified written Chinese might be more effectively promoted through Hong Kong’s education system",p.99),問題是:為何面對三成熟悉簡體字的受訪者就總結出政府推廣簡體字的建議?
% h2 ], X, R8 U, r F/ l公仔箱論壇
: E% y+ | }" M7 N& |; H/ @: v用上「推廣」一詞意味「三成」的不足。如果真的認為三成不足而需要推廣,那麼,熟悉簡體字人士要到達怎樣的數量才夠數而不用推廣呢?四成?五成?即使有七八成之多,報告仍可繼續建議推廣簡體字,即使只餘百分之一,仍可視為不足,仍可作為推動簡體字的理由。簡而言之,「三成」與「推廣」之間的假設是全民需要熟悉簡體字。當然,沒有人既天真又不切實際的期望全體香港市民都懂簡體字,所以如果「三成」這數字不是跟「全民」相比,那應與什麼比較,或應以什麼社會環境標準來解讀呢?
, k d Y) G! O5 V6 h
A, K8 b. Y6 W公仔箱論壇如果社會氣氛對簡體字的學習很熱中,只有三成人熟悉簡體字當然是不足夠的;但如果社會大眾對簡體字的熱情較淡,只求認識,不求使用,甚或有反感情緒,政府當局應該以此格局來理解三成人熟悉簡體字這數據,從而考慮是否推廣、如何推廣。
& c8 z0 t" \/ k: ?' \5 f! m$ g0 T7 f: N) t1 y) Y- S' l5 J# z7 y: Q
為何市民投訴簡體字?
9 g' t& v7 b+ n6 W Y+ C5.39.217.76
' G1 V4 g8 Q2 a& E; v早前,港島文華酒店餐牌採用簡體字,給網民大肆投訴,而使酒店改回繁體字;恆生銀行中環總行的行人天橋把大號的簡體字用於特大的廣告中,我老師這等退休的高級知識分子,看不過眼而去信恆生,最後簡體字轉回繁體字。為什麼普通市民會對使用簡體字這麼反感而訴諸投訴行動?因為文字不同口語,口語是聲音,一講完就散;但文字是視覺圖像,有影像有痕迹,當用於廣告時會影響城市的形象,例如看電視劇,有時不容易辨別演員說內地的普通話,還是台灣的國語,但只要看看背景街道的招牌是用簡體字還是繁體字,你就知道劇集是內地還是台灣製作的。市民用行動寫信要求簡體字除下,就是不希望繁體字的市容,被簡體字的市容滲入而取代,市容這東西,政府懂不懂呢?tvb now,tvbnow,bttvb4 ]5 e! ^' X; \2 P
8 H7 B/ F9 V: g另外,以個人為例,早於2006年我在無綫文教節目《最緊要正字》介紹繁簡字的轉換,這環節是該節目的恆常環節,而整個節目當年相當受歡迎,當時網絡沒有批評該節目推廣簡體字。3年前2012年,我在《蘋果日報》中比較繁簡字強弱優劣,當天晚上,就給網民惡搞,批評我推崇、包容簡體字,不為繁體字發聲(註二)。兩個年代,兩個場合,做同一個動作,社會有兩個反應,顯示社會對簡體字的觀感由中性、冷淡變成反感,這種情緒上的改變,政府有沒有察覺到呢?9 }3 {# p" l6 a
0 V( `& t0 i# u+ j6 q公仔箱論壇兩個年代 兩個反應公仔箱論壇' y& h. k" B t4 K5 u* m$ V
) H7 c5 Z* c+ J6 L9 c- p( h
面對市民近10年對簡體字感受的變化,政府應如何在這情緒高漲的環境中,解讀研究所指的「三成市民熟悉簡體字」這項數據,從而調校推廣簡體字的策略:究竟需要加大力度由政府主導推廣,還是由市民發揮民間智慧,調校繁簡之間的輕重呢?
4 M* Y ? W( G- Etvb now,tvbnow,bttvb5.39.217.760 i3 L# Z, n5 h
註一:www.ssrc.hku.hk/files/language_2/HK_lg_survey_Final.pdf公仔箱論壇+ a! Z2 g; r3 f" |! ]! N1 m4 O4 Z
3 b5 {8 m# o# h公仔箱論壇註二:hk.apple.nextmedia.com/supplement/culture/art/20121210/18095903. S" e: Q! _$ v5 V
$ \ Z' K, i; i" `+ Itvb now,tvbnow,bttvb作者是香港中文大學高級講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