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後由 felicity2010 於 2014-3-2 08:41 AM 編輯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l" e: |/ b h' Y) v. v
6 H& a' C ]* C$ A香港大學學生會學苑: 「香港人」的背後是整個文化體系+ ^" G6 {7 @" D5 M6 v
公仔箱論壇; e, ?; S* a- G, H" C6 o8 E8 ^: x
, l! ?- a4 z9 D4 S英國學者雷蒙‧威廉斯曾經說過:「文化本是渾閒事。」最閑常不過的生活習慣往往會不知不覺地成為了大眾文化。由於香港的本土文化枝節甚多,根牙盤錯,要梳理出一套香港文化體系就要往歷史尋根。香港人自50年代英殖時期就身處一個尷尬的位置,他們既不是大英帝國的子民,又不願當中共口中的「中國人」,自不然成為了中英博奕的棋子。雖然香港人在政治上無法建立一個擁有主權的共同體,但是當一套主流文化冒出之時,他們就有了重新建構(套用民族理論學者Anthony Smith的用語)香港民族的機契。隨著六十年代末始的一系列歷史事情,包括娛樂產業的誕生,香港節的創辦等,香港人的文化身份逐漸成形,這個文化身份固然包含了香港既有的嶺南風俗,也融合了由英美傳入的普及文化。本文旨在探討香港七八十年代興起的文化產業如何塑造了「香港人」這個文化身份,並就此說明香港並不單純是個「借來的地方,借來的時間」,而是一個具備公共文化的共同體。5.39.217.76) O J( ^( H7 d' G
% z. @" v, d7 t8 q. ]! ~7 i5.39.217.76文化沙漠非原罪 非中非英也非誰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Z4 C& O/ \, K1 n* [4 a3 {9 ^
香港自1842割讓給英國以來,一直背負著「奴化」及「殖民」的指控,一浪接一浪的反帝反殖情緒,加上傳統中國的文化大一統主義,令「文化沙漠」這個扣在香港頭上的緊箍咒愈來愈緊。於50年代末期香港與大陸文化割裂初期,部分避難南來的香港人未能放下中華民族的傳統包袱,其身份自覺依然薄弱,故此在定居初期並没有發展本土文化的意識。但二戰後出生的新一代香港人,受上一輩的中華民族論述影響,反而對遙遠的中華文化傳統感到親切,而不認同中國共產主義。到了70年代中期,以中國民族主義為題的學生運動逐漸消沉,走回歸祖國路線的國粹派也失去民心,新一代香港人轉而關心本地社會事務,要求改善社區環境和政府政策的聲音此起彼落,香港人對香港的歸屬感亦有增無減。與此同時,香港經濟急速發展,對比起封閉的大陸,香港整個城市充滿機遇,市民從生活在香港之中得到實際利益和優越感,「安定繁榮」遂成為城市至高無上的主旋律。 {# S. o8 P; ?' `! W公仔箱論壇: c1 }, O5 A) c9 l
另一邊廂,經濟好景帶來的消費熱潮造就了文化產業的興盛,令香港的學術思潮不再流於反共反殖等意識形態爭論,轉而討論香港發展本土文化的可能性。且看七十年代相繼崛起的香港的電視、電影業和流行音樂產業,它們的出現不但呈現了香港人的集體心理,更令香港成為強勢的文化輸出重鎮。民族理論大師Anderson曾經提出,印刷技術與資本主義的結合促成了民族這個「想像的共同體」的主張,而閱讀某一語言印刷出版物的人群,就會對「彼此是一體的」有具體的圖像。正好香港的普及文化如粵語電影,電視和音樂就發揮了恰如印刷術的作用,以香港人的母語將香港人結合在一起,形成香港人與香港土地的佔有關係。而這些普及文化帶來的幾個影響 (1) 培育庶民精神 (2) 突出香港人與「他者」的身份區隔 (3) 促成粵語成為民族語言,就成為了香港人重新建構香港民族的土壤。: t, l9 f8 U. S; c* 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