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時事討論] 孔捷生: 去中國化和中國特色化

本帖最後由 felicity2010 於 2012-10-11 09:58 AM 編輯 ; ]. f9 t' d0 [! Z5 {; M' _

8 C$ M% K% `1 f, k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孔捷生: 去中國化和中國特色化 tvb now,tvbnow,bttvb8 b7 T2 Y" m$ g
5.39.217.76; e+ w; M. X' b* }, T8 l
公仔箱論壇1 X& c/ A' ^8 g1 }
梁愛詩猛摑香港法官和司法獨立,是搞不清中央和特區的主僕關係,是去中國化、去中央化。對照此前林鄭月娥稱新一屆特區政府未有建樹,只緣多方掣肘,亦係指三權分立為禍香港。眼見國教洗腦指引被迫擱置,狼政府民望迭創新低,習近平還有不到一個月就上位親政了,「三權合作」竟無寸進,皇帝急不急尚未知,但太監急得實在憋不住了,始有梁愛詩這一記耳光,其力度只有薄熙來抽王立軍那記耳光差可比擬。公仔箱論壇# L4 X# A- s: {# C: i4 s

/ c1 i" V9 n. w% z4 h1 g1 \& {3 ctvb now,tvbnow,bttvb回歸十五年的香港,談「去中國化」是個偽命題,堅持一國兩制才是真命題,而捍衞香港基本價值,必然要抵禦「中國特色」強勢侵蝕。就拿南丫海難而論,盡顯「中國特色」的光芒─大陸每逢天災人禍,中央領導「重要指示」永遠是頭條;死傷多少是次要的,在黨的關懷下成功營救出多少人才是要點;切莫渲染不幸者的苦難,突出宣傳獲救者的欣慰和對黨和政府感恩;家屬一定「情緒穩定」,哪怕罹難者,託賴「主席喚,總理呼」的黨疼國愛,更兼「左軍姑,右警叔,民族大愛,親歷死也足」!2 M* D. H2 j! i6 K1 }% e  Q5 V

# ?6 c2 d0 e# }! \& D* t中新社的南丫島海難報道就完全沿襲這套中國特色,標題要點是「成功救起九十五人」,內文要點是「國務院、交通運輸部和部海事局對此高度重視」,這是典型的特色造句。至於報道內地派出四艘專業救助船,儼然救人主力,而「現場還有香港方面的十五艘水警船、三艘消防船及六艘海事船」,「也正在全力開展搜救」。無疑,香港的紀律部隊並非主角,而是「還有」和「也正在」的陪襯。至於獲救者對祖國和中央政府的感恩,也是中新社下篇報道的新聞眼,只可惜沒有等到「做鬼也幸福」的王兆山式金句,香港人反被這種中國特色假新聞激怒了。由此可見,梁愛詩指「香港思想未回歸」亦確乎事實,港人不吃這一套,如之奈何?
2 \) C( p, z+ k/ z9 q5.39.217.76

' ?: z) m$ t$ n% x7 Q1 o2 S& f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梁愛詩狂摑香港法律界,還有直取要害的一記裙底腳,她質問「究竟維護社會安寧、秩序緊要,還是個人權利緊要?」這正是中國特色之精粹。悠悠萬事維穩惟大。中國武警編制為二百七十萬,超過國防軍隊;維穩費用七千億,也超過國防預算,道理就在於此。
5 O+ ^2 y% {, p" s7 [) M; t$ t
2 S8 U' V' R* L  \. \
說到個人權利,在中國特色裏找不到這個概念,倒找到一段網謠:「組織就是你遇到困難時,它說無能為力;你遇到不公時,它說要正確對待;你合法權益受侵害時,它說要顧全大局;你受到誣陷時,它說要相信組織;需要有人作出犧牲時,它說組織考驗你的時候到了;需要有人衝鋒陷陣時,它說是你的堅強後盾;你取得成功時,它說是組織培養的。」
: v# V, d0 p+ I' z6 ]5.39.217.76
公仔箱論壇9 V5 ]. x! Z7 ~" o5 ]& q
按梁愛詩「思想回歸」論,在「三權合作」之下,香港人就要告別個人權利和公民身份,而去做俯仰由人的國民了。
1 V" b  r# i2 S) T! O7 n5.39.217.765.39.217.762 G/ L) d' O4 I7 n
陳文敏: 人亡政息
9 V6 D6 N- R5 j( `& ~0 C; Y5.39.217.76$ F7 h" E0 Z" I! L. ]4 i

5 F4 ^+ @$ Z: i) R' P4 ]  k$ V5.39.217.76前一陣子就雙非問題律政司長袁國強表示正在研究當中,並正徵詢英國御用大律師的意見,最快三個月內將有決定。乍聽之下,第一個反應是為何要徵詢英國御用大律師的意見,雙非涉及的是中港關係的問題,而要就當中的法律問題提出意見者,香港法律界大有人在,何須捨近取遠?回歸初期,香港熟悉憲法訴訟的人才不多,引入英國的資深大律師是可以理解的,但回歸十五年了,政府依然動輒便往英國找外援,這不是香港沒有人才,只是他們的政見與政府不同,但政見和專業是兩回事,曾蔭權年代的親疏有別,就連政見不同的人的專業意見也不要,這是心態而非人才不足的問題。
* A! C0 r% K5 N5.39.217.76

! A9 Y0 {$ C4 m6 p! E9 y- T& G公仔箱論壇前幾天梁愛詩女士忽然高調狠狠批評香港的法律界人士包括法官不了解「國家與香港的關係」,於是出現「吳嘉玲案」,香港法院可以宣告人大常委會的決定無效這種錯誤判決,更由此上綱上線至部份法律界人士欲「去中國化」,希望香港獨立云云。$ A1 D' v' v! u& z, u+ `
, l% V9 H* O! F& Y) M7 Z( j. H
為何梁愛詩會在這個時候說出這番高調的言論,並首次正面批評法官?或許政府內部對雙非問題已取態,這番言論可能為特區政府的決定鋪路,指出法院須糾正其先前判決,否則人大釋法便無可避免,亦可同時試探一下社會的反應。然而,梁振英政府的民望正處於低位,攻擊法院正切中香港司法獨立的核心價值,在國民教育風波後再提思想回歸的工作,恐怕只會令港人更反感。- b7 w/ C, p/ K' l7 M" x  s
5.39.217.76& K# \1 z. L! J0 T, I% e
「吳嘉玲案」是否誤判是個頗具爭議的問題,但這案判決後兩年,中國最高人民法院在「齊玉苓案」首次引用中國憲法作判案依據,開創中國政府的行為受憲法約束的司法覆核的先河。從這角度看,「吳嘉玲案」與「齊玉苓案」的分別只在於對中央政府進行司法覆核的權力可否由地方法院行使,並不如梁愛詩所意指為不理解中國國情下大逆不道的行徑。「齊玉苓案」在2009年隨首席法官的離任和另一位法官受貪污起訴後被法院推翻,人亡政息,但這也正是為何我們在認識中國後更加要堅持兩制的原因。" y$ E1 u# S( ]
, M" E5 C# L1 U. y3 v
1

評分次數

  • aa00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