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報社評:談民企散戶色變 正歪風監管責任
9 E; _' H7 t D3 ^5 c' a4 T* etvb now,tvbnow,bttvb0 p# [# _% z1 ~ K
: R! j5 j3 `'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內地民企股核數風波蔓延,令投資者對民企「談股色變」,更令人憂慮在港交所積極吸引企業來港上市的情況下,上市企業質素會每下愈況,削弱市場運行效率。很明顯看到,由民企延期公布業績所激發的核數風波,港交所和證監會須檢討監管效率,以維持市場秩序。
* }- C/ x: r0 e7 B3 S' l
4 }* Q' u7 y; w: M: R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自上月中起,多家民企陸續「出事」,既有無法如期公布業績,也有無法提供賬目資料、核數師「跳船」,甚至上市不久便發出溢利預警,與招股書預測大相逕庭,徹底暴露了企業的劣質治理水平,把上市企業所應重視的「投資者關係管理」(Investor Relations Management)束之高閣,難怪基金「洗倉」退市,卻慘累小投資者血本無歸。5.39.217.76) J9 f( Z" y x& ]: w
: L1 A8 g! e3 ~7 Y# p' b- Q8 R
民企在海外出現「誠信危機」,由「渾水研究」前年底以民 企「賬目不清」引爆。其後假賬風波在華爾街愈演愈烈,穆迪更「遍插紅旗」示警。由於不少民企通過「美國創業板電子櫃枱交易板(OTCBB)市場,以借殼上 市、融資、收購、兼併、發展壯大,然後再轉入主板市場。在一窩蜂「走出去」熱潮下,企業質素良莠不齊,可謂種下遭「獵殺」禍根。
# T' K; x/ M5 I5.39.217.767 _: F4 S. \( }4 H( C
去年,全球 首次公開招股(IPO)集資額,港交所連續三年稱冠。全年高達三百六十二億(美元.下同),不僅高於紐約交易所三百一十四億,更遠遠拋離新加坡(七十六億),其中大部分為國內企業所籌集,反映內地企業來港上市如川流不息,當中會不會也有良莠不齊,監管機構顯然須加強監管,但當前「核數風雲」卻說明監管有粗疏之嫌。5.39.217.765 o7 d3 ?( @2 O( v$ K, g/ _6 Z
tvb now,tvbnow,bttvb; _* O1 a5 X( L: D0 z* g
對民企核數風波蔓延,財務滙報局表示關注。然而,二○○七年才開始運作的財滙局,去年「抽選作審閱的財務報表」數目只得七十;「已檢閱的非保留意見核數師報告」亦只有一百三十一份。相對逾千家上市公司,財滙局能夠監督確保審計誠信並發揮查訊的阻嚇力可謂十分有限。* Q2 ^" I; K3 U& a
公仔箱論壇8 v' p1 g" E5 i: e6 i/ p
監管機構強調,迄今沒有系統性問題;港交所上市科亦認為,關鍵在於上市公司有否就財務狀況轉壞,及早向市場預警,同時之前所發布的文件有否誤導投資者。但無論怎樣為民企出事因由而自辯,都不足以掩蓋當前需要加強監管,維繫上市企業質素,以保障投資者利益的根本問題。
% _9 ^( K ]5 `! s3 B, r公仔箱論壇
8 I8 u7 j' z# y- H. x+ t( p公仔箱論壇港交所「壟斷」經營,是唯一在香港認受的交易所。為了平衡企業利益和公共利益,如今實行「雙重呈報系統」制度,規定公司申請上市,需要通過港交所和證監會雙重審批,以確保企業的質素。但照當前民企核數風波蔓延之勢來看,反映監管有所不足,對企業治理意識薄弱的民企,庶幾來者不拒。
' |9 I% p# D2 g) r3 M
. u) u. Y/ Q# r% Y& E% r4 `$ `$ z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發達國家的資本市場,上市公司十分重視加強與投資者溝通,履行誠信義務,通過良好的「投資者關係管理」,以增加公司的價值。可以說,「投資者關係管理」直接影響投資者對上市企業發行新股的認購興趣和持股期限,此舉又足以影響到上市公司的價股和再融資成本。# O5 R: _$ @' ^; P7 r3 U, l1 E, H
公仔箱論壇2 o* J/ o+ q6 V% h
但若干「出事」民企似乎對此並不重視,更着重短期性利益,反映內地企業「走出去」,成功進軍國際市場還有一段遙遠之路。如今為了吸引更多海外企業來港上市,港交所打算修訂《上市規則》,放寬第二上市要求。若過度強調來港上市的公司數目,只着眼增加生意額,以致削弱市場質素,最終對香港金融市場的長遠發展不利。5.39.217.76* Z( k9 _8 l- Y% ]" _
5.39.217.76- L8 `9 k1 m; g6 u
近日爆發的民企核數風波,小投資者談民企而色變,退避三舍,消極「退市」,損失慘重,只能通過「市場」來糾正失實、失準、缺乏誠信的企業管治歪風,但匡正這股歪風,卻更多是港交所和證監會的監管行政責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