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新世代重構媒體生態 馬傑偉
5 k5 x( N0 H+ X A# v; ~5.39.217.76
5 Y; Z l1 U3 _3 T+ Ctvb now,tvbnow,bttvb
! P' a" o" w a" b: Z1 x9 k% o+ O# b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傳播與社會學刊》5周年,於下月舉辦會議,其中一個主題是探討網絡世代之中,讀者、觀眾行為的轉變。而事實上,「讀者」「觀眾」的概念,已不能概括今天的媒體使用者。人肉搜尋賣座電影《那些年》主角沈佳宜的你和我,主動追尋並創造信息,他們是讀者還是觀眾?還是兩者都不是呢?!tvb now,tvbnow,bttvb$ }' [( D; U8 m& c# |+ g; Y% k
8 G* Y. T1 T5 Y( u& h: \今次投稿這個「重構閱聽人」(閱聽人亦即讀者、觀眾)主題的論文,多達70篇,我們從中選了8篇,在會議期間深入討論。在此先與讀者分享一下。
' ^4 p8 T/ i9 E' \2 L% e, q8 r9 K5.39.217.76
! ?1 z" Z4 ]+ y' b+ X E/ ? L3 Vtvb now,tvbnow,bttvb對比今天的受眾,已有翻天改變; R1 H: w7 s5 p1 K1 k, w- s! P
在籌備會議的這幾個月,我特地重讀了前輩李金銓教授在1982年寫的《大眾傳播理論》。當年此書讀者多、影響大,今天讀來,溫故知新,前後對比,仍有獲益。其中解說那些年對「受眾」的理解,有以下說明﹕
9 [$ L) w8 A3 r- b2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V+ ?7 q& u! J% T" I$ X
「對傳播者來說,受眾是抽象的、籠統的、模糊的,傳播者並不知道受眾的具體需要,何一般受眾都是被動的,不太表示意見,所以傳播者充其量只能照顧到少數比較肯出頭爭權益的團體或人士。」(頁34)公仔箱論壇& ^# b7 z# [6 V% ]: N, y
* Z; c+ q& @% ]# Z0 H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對比今天的受眾,已有翻天改變。雖然就「大媒體」來說,上述描繪仍有很大程度是對的,但就網絡使用者來說,他們不一定抽象、被動,而且身分與角色變化多端,不時作出具體的新媒體行動。
: p9 C+ K6 g2 f3 p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公仔箱論壇1 U: I! ~5 k& E" S
也許可從「世代論」說起。世代爭論是香港近年討論最熱烈的思潮之一。學者提出generation cohort的說法,指同代人的價值觀大體上有重大社會事件的烙印。各地民情有異,但大都有「傳統世代」、「戰後嬰兒潮世代」及「新人類世代」的分野。香港戰後一代人經歷可觀的社會流動,但新世代則在九七後尋找身分與新冒升的價值觀,造成了代際差異。在過去兩三年的爭論中,零星有媒體因素在其中。我認為可 把網絡的興起,系統化地結合於世代分析之中。台灣蔡念中等3位教授撰文,亦提出「媒體世代」之說,指出不同時代的媒體使用習慣,是代際分野一個不可或缺的 印記。「傳統媒體世代」習慣讀報看電影,「電腦世代」開始使用坐䒷電腦,繼續讀報看電視,但已大量浸泡在資訊汪洋之中。到「網絡世代」,亦即現今的青少 年,由於媒體2.0的互動生態,令新世代理解世事和參與社會的模式大異於以往世代。
1 @2 W1 P/ F; o. h6 ]1 htvb now,tvbnow,bttvb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J1 J" C4 K( x' y8 v
網絡巨變近年已經廣為人知,不必多言。今天業界與研究員,正努力重新理解網絡世代之中,究竟何謂「閱聽人」?並將之分析、歸類,創新概念以掌握媒體生態變化。蔡念中等在網上進行大型調查,收回3789份問卷。結果一如所料,網絡世代少看報紙,多用桌上電腦或手機看新聞。「電視/客廳」的接收情景,被「筆電/房間」所追過。一個有趣的發現是,線上新聞使用,按他們的說法,呈現「兩極化峰態」——輕度新聞閱讀(每日10分鐘以下)及重度使用(每日3小時 以上),兩類使用者比例均屬偏高。成年人常問,新世代是否讀少了新聞?' V# n1 F% n- C1 Z1 m% q! L
/ H* K$ c/ P3 [( l4 i按此「兩極化峰態」結果推論,很多新世代不太看新聞,但亦有不少是多讀了線上新聞,讀多讀少,不能簡單概括。甚至可以說,線上「新聞碎片」多,新世代廣義來說,了解時事的機會更多。有部分是浮光掠影的略讀,亦有部分對新聞渴求較強。我的 觀察是,也許今天的大學生讀報紙不及前人殷切,但從新媒體網絡中,接觸推介評論的機會比前人多,而且加入評論的情更為普遍。( ^7 N5 `4 v- B" s
z, r; z0 D4 u3 c8 O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區選種票的醜聞、港台請走吳志森的爭議,雖有評論指公眾似乎「一片死寂」,但大媒體較冷淡,新世代網絡評論則頗熱烈,對吳志森簡單一句「十扑」,幾句短評,或是憤慨執言,這些網絡迴響,若對比多年前的傳統媒體世代,今天民間參與,或可說是過之而無不及。
- p/ Y- v( A; E4 R' |: |5.39.217.76! z, K2 X5 p }" k0 ]
「水平式媒體」形態可分4類
$ {5 w! v' v4 U6 B* I. a
' ]+ K0 S* d# i4 y7 d l5 d: |5.39.217.76台灣年青學者鄭宇君提交的一篇報告亦甚有參考價值。他指傳統「垂直式媒體」,其資訊流通結構為「沙漏狀」,由少數人扮演守門人。近年網絡的「水平式媒體」,其信息流通結構為「網絡狀」,眾多消息來源以點對點(peer-to-peer)方式連結。「水平式媒體」的形態可分4類﹕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1 S! g; o3 l5 F5 s4 E. e3 h, m
' E- x/ j& s' o4 Z% X. V: {; ?* e0 s5.39.217.761. 「蜂群」(Hives)﹕組織程度高,有特定目標,為網絡精英。此類「蜂群」,台灣為數不少,甚至成為「電子行動者」(黃鈴媚等學者用語),發動多元化的社會訴求,是網絡世代的新壓力組群。香港的土地正義聯盟、佔領華爾街也可算是此類「蜂群」的跨國版本。5.39.217.76; ], h( \- @3 h8 c- B/ @. y7 D( S0 v
9 C( R7 {; _: {5.39.217.76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1 T3 A ~$ j4 w& H1 y
2. 「閃群」(Mobs)﹕組織程度高、經由長時間參與,自然形塑而成網絡社群,如知識社群(維基百科)、連結社群(粉絲版)等。香港「閃群」多,由主要骨幹 維持一群閃爍不定的支持者。不同的關注組、民間記者、城市保育的活躍分子,群聚線上,偶發離線的現實活動,參與社會事態的青年人,絕對不比早年傳統媒體時代為少。5.39.217.76. Z2 q/ I" W; B/ x) F
4 O) s- y$ a2 E/ ^! v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 l5 N% R) a; g"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3. 「事件群」(Crowds)﹕組織程度低、有特定目標,圍繞突發事件而行動,例如特定人肉搜尋,是因應普及關注的人物而發生。近年此類「事件群」不時出現,舉凡巴士上動粗、拾遺不報、口出狂言者,常引發網民群起追擊。
# r2 d; }. h4 a4 U4 N( j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0 w9 A, ^1 }5 o9 a% f0 i8 Z9 t
6 v) o" Z8 @) ntvb now,tvbnow,bttvb4. 「烏合之眾」(Swarms)﹕組織程度低,缺乏共同目標,卻是群體數量最為龐大的一群,如YouTube、facebook使用者,彼此看似毫無連結,卻能經由標籤、評價、排序、瀏覽,分享大量的駁雜資訊,深嵌日常生活,變成慣性行為。$ B1 h2 x w# W9 B3 `3 Y' S4 d5 K+ t$ a
公仔箱論壇9 Q7 |4 U' |* u" Q5 M9 R
+ N3 P' w1 H0 Y公仔箱論壇鄭宇君將此4類組群,應用在台灣風災期間的網絡生態,發現「閃群」、「事件群」可以因天災而轉變成「蜂群」,各群互相連結,在災難中發揮強力的公民參與。香港「閃群」如獨立媒體(in-media),在高鐵及菜園村保事件中可結連為「蜂群」,在線互通信息,在地組織活動。; ?5 n; v: e6 E) b
公仔箱論壇/ a8 p$ B) O' I
對應傳統媒體世代,以往傳播學對「觀眾、讀者、聽眾」的理解,相對上十分簡單,往往集中於信息對「受眾」有何效果?效果是大是小?是被動還是主動?受者能否對信息加以自我詮釋?但網絡世代之中,這些「受眾」及「閱聽人」的概念雖仍適用於「大媒體」,但對網絡使用者來說,你與我不單接受,而且點評,再創造,互相結連,或蜂擁而 出,或只看不覆,或動或靜,或膚淺浮游於表象,或深潛介入於事件。今天何謂「閱聽人」?必須重整概念,才能更有效地分析傳媒生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