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時事討論] 安裕周記﹕小報不小 安 裕

本帖最後由 felicity2010 於 2011-7-17 05:33 AM 編輯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7 B' I: e; b9 X+ m, [

7 L9 j  `3 _: V; D" c公仔箱論壇安裕周記﹕小報不小  安 裕
" ?+ R1 c* d& Ftvb now,tvbnow,bttvb2 \4 w$ ?1 l9 D  ?/ e2 G

# T7 I- E  |( Q) H7 ?RupertMurdoch譯作「梅鐸」而不跟隨國語拼音迻譯為「默多克」的那位仁兄,堪稱神來之筆,信達雅俱全,但在《世界新聞報》關門大吉的今天看來,不免讓人有一點點的質疑,既「梅」且「鐸」,似是貶意多於其他。然而,此一benefitof doubt還是應該留給那位翻譯家,我則是想起梅鐸以一介澳洲報業大亨登陸英國,今天因竊聽風波而弄得風雨飄搖,這到底是他的問題,抑或社會本質的緣故。
2 i8 W& v, h# ~( I  V公仔箱論壇
, u# l! a) G& j( u( X今天批判《世界新聞報》這些小報,必須有其社會和歷史框架,否則光從幾個封面故事就判定「英國社會道德淪亡」這八個字,也太過急就章一些,毋須立斬於馬下,把英國報業的一道另有風采的亮麗風景線眦於一旦。
' I5 X9 @5 H5 ]

8 o$ J/ X4 J  k6 c( I- `  J英國報紙一般出紙六天,星期日是另一個世界,幾份所謂星期日報章佔據報攤,《觀察家報》、《星期日泰晤士報》、《星期日郵報》、《世界新聞報》等等。由於英國人星期六去看足球而星期日在家閉關乾悶,因此星期日報紙特別暢銷,這和香港星期日的報紙銷路不怎麼起眼是完全兩碼事。《世界新聞報》銷量二百七十萬份,不算厲害了,我找到一九七三年英國星期日報章銷量榜,最高也是《世界新聞報》,五百九十三萬七千,連一向被認為欠大眾化的《星期日泰晤士報》也有一百五十二萬三千。至於當年的平日報章,最高銷量是《每日鏡報》,四百三十二萬,《泰晤士報》則為三十四萬四千。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l2 I! @& k) {

2 k  n& ]& i; X3 s2 |- [英國人讀報,各有立場,保守黨支持者不會讀《衛報》,工黨支持者肯定把《每日電訊報》當作保守黨宣傳單張對待。中間偏右的《泰晤士報》好一些,但都被劃入保守黨同路人之列;反正是讀者群旗幟鮮明,不摻一點雜。然而必須指出,英國奉行一人一票普選,《每日電訊報》的讀者儘管家財億萬,但走到投票間也只能投下一票,和把四開小報(tabloid)捲起朝牛仔褲後袋一塞,去哪都可以的工人階級一樣。大報對普羅選民的影響力,和小報相比,於選民人數而言沒有多大甜頭。5.39.217.76  i( C- W0 R3 I4 ]( V; R

9 o+ W7 q8 w* ?! R公仔箱論壇英國是現代報業始祖,《泰晤士報》(The Times)創於一七八五年,那年美國僅建國九年,國家疆土還是東北部那十三州,然而從此Times這個字便在英語世界生根落戶,成為報章的不可或缺的一個名字。今天蜚聲全球的《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便是Times俱樂部一員,美國西岸的《洛杉磯時報》(Los Angeles Times)也是如此,這種向《泰晤士報》致敬方式在太平洋西岸也頗盛行,日本有英文的JapanTimes,中國有《環球時報》(Global Times),不一而足,反正《泰晤士報》若要收名號版權費,今天可能足以富可敵國。$ p7 D3 {! k$ M5 y
公仔箱論壇# i4 y) N5 w- \
短小精悍
" d8 t+ B! J& a1 {公仔箱論壇相對於《泰晤士報》這些大尺寸報紙,英國「小報」很大程度實是尺寸的稱謂,我覺得,小報尺寸的《每日郵報》便很大報。近些年,由於紙價飛漲和環保意識抬頭(這裏頭必須有先後次序),連《泰晤士報》也推出小報尺寸的縮水版。中國人喜以大小比對高低,大即佳即好,小即劣即壞,一句小報,就把人家百年心血活活坑死。英國社會對報人頗為尊敬,總編輯任內或退休後獲授勳的不少,大報固然有高手,但小報也不是一文不值。英國小報特點在於短小精悍,兩分鐘讀完,用詞精準簡潔,我在《每日鏡報》讀過一篇不到五十字的社評,三言兩語就說明國家保健計劃的流弊,沒有倚馬可待的文才,恐怕只有出醜當場。
+ w5 y- F' n/ w4 B2 _0 C

. O' X2 y8 d- @3 p$ i) X& v" o6 ]8 v英國地方不大,人口不算多,社會上確有覑一個龐大的中下階層族群,看銷量可知,知識分子的報章從來不在暢銷榜前列(準備投身新聞界或選修新聞系的有心人不必氣餒),核心問題是,小報也是商業產品,如果沒有巨大的巿場需求,沒有人會笨得把錢丟進鹹水海。以《世界新聞報》為例,賣的是八卦煽情,人類本來就有偷窺欲望,這些小報遂大版大版餵哺之哉,好讓讀者在沉悶的星期日早上精神為之一振,撐過沉悶的下午和三點已是天黑的寒冬。加上小報直接不轉彎抹角,往往把整件事的本質用一個字表達出來,我記得一九八六年世界盃阿根廷對英格蘭,馬勒當拿用手拍入一球,翌日小報頭版只有一個字THIEF(賊),相片是上帝之手的一刻。
9 M) C. E+ Y) |8 |# C9 {公仔箱論壇
- q" ~; G7 G  N$ C* f7 J誠然,小報於相對較高道德水平而言或許可堪咀嚼,其社會功能不可小覷——梅鐸旗下另一份小報、英國《太陽報》(The Sun)是平日當地報章暢量之冠,該報有聞名全英的第三頁女郎,更有出色的足球新聞,內容都是花邊八卦,例如某女士買菜時順手買一張獎券中頭獎,某地出現狂風吹走一條牛,但對於忙得昏天暗地的工人或家庭主婦來說,要硬塞他們「南蘇丹獨立後對石油資源的爭奪」,或是「裁軍對世界和平的影響」,那是外星人說故事,遙不可及;日銷三百萬,不是蓋的。tvb now,tvbnow,bttvb7 t  d3 W. \- A4 v$ g& |

  p3 m9 L5 Z% R% q+ q有求自有供
) l0 [' T- T2 |* z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這是社會性格使然,當然也有更大的循環效應,一旦這類新聞暢銷,報業老闆遂即投入更多人力和資源,廣州俗話說得好,鼻屎好食,鼻哥挖穿,威爾斯王妃從不見經傳的幼稚園女教師搖身一變成為王妃,最終在狗仔隊飛車追逐橫死夜巴黎,這不能不說是和一些傳媒亟力追求王妃新聞有直接關係,原因便是社會有此需求。八十年代中在英國生活過的朋友都知道,只要封面是戴安娜,必定暢銷,於是戴安娜出席公開場合是頭版,戴安娜和妯娌莎拉去夜店更是圖文並茂,到後來,傳媒乾脆連戴安娜的稱謂都Á稱Di。英國近三十年最大的傳媒商機,便在這個金髮女郎的新聞迸發出來。
$ Y9 K& }, f2 y5.39.217.76公仔箱論壇, o$ {: g4 e9 J5 t
這個循環是誰打響第一炮,是讀者渴求戴安娜的小道或大路新聞,抑或由傳媒製造這種「供應學派」現象,我想,沒有人敢作判斷。但兩者之間的互相緊扣的食物鏈式關係,無疑是小報在英國巿場日益遠颺的客觀因素。類似的情美國也有,梅鐸在紐約的《紐約郵報》也是類似的煽情,不過是美國地方廣大,不像英國那小小巿場幾十份捉對廝殺,美國多的是一城一報或一城兩報,八卦報不多。當然,美國人不是聖人,傳媒老闆也不是慈善家,美國八卦報是全國性的一把抓,最有名的是《國民問詢報》(National Enquirer),賣的也是英國小報的貨式,但美國讀者一直視之為茶餘飯後的八卦雜誌。
9 ~2 [8 Z  i+ z* I, H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5.39.217.76( \; h0 S# j% i2 S8 W7 w9 K; }' h
《世界新聞報》這次出了竊聽醜聞,無疑是這一循環的結果,當讀者要求的幾乎等於叫人上太空把月亮摘下來的時候,報業主事人就只能朝這一方向走去,尋且是摘了月亮再去摘火星。所不同的,小報的讀者要摘月亮,大報的讀者要摘政客人頭,這種讀者——傳媒的供求循環永遠存在於商業社會。《世界新聞報》的竊聽做法,於任何角度來說都不合法,可是殺頭生意有人做的原因是利錢豐厚,二百七十萬的銷量,比起四十年前的近六百萬跌了大半,但對老闆眼中,這都是二百七十萬份!公仔箱論壇: A. d0 e( Y7 x: u% D3 j- N  ~
" [9 ]' C; B4 ~
《世界新聞報》出事,美英兩國全力追查,因為竊聽技術若能掌握,要偷聽的肯定不光是八卦界名人,更高層次的和更大利益糾葛其中不在話下了。《世界新聞報》事件揭發後,我一直在猜,英國其他傳媒是不是也在做覑或想覑做類似的事——這是一場白刀子進紅刀子出的血拚,只差在誰能找到合法途徑挖出政客名人臭史而贏得漂亮光采;找不出的,只能鋌而走險,以身試法。tvb now,tvbnow,bttvb' e: p% b0 X& ]5 @
9 ]+ g# I& ~: S1 C% e) t
報業的遺憾公仔箱論壇! r9 ?8 c& K) }! O# T
這不啻是一種悲哀。毋庸諱言,亦不是往它臉上貼金,英國報業到今天仍是世界翹楚,儘管大不列顛早已日落西山,但她的文化遺產仍然不能不珍而重之,包括她的傳媒。BBC仍然是信得過的媒體,《泰晤士報》和《衛報》新聞之深入言論之尖銳,都是世界報業的精進目標。小報也有它的獨特之處,如何在小小的一二百字裏寫出事件榨出要點,絕不簡單;如何用一個字畫龍點晴的點出長篇大事的精要,比起荷李活編劇兜售劇本時要用一句話說出故事大概還要困難。舉一個例子,二○○四年十一月四日,美國總統大選翌日,反對小布殊的《每日鏡報》的頭版標題是「那五千九百零五萬四千八十七人為啥這般笨?」(How can 59,054,087 people be so DUMB?)乾脆直接,人心大快。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C8 {) S# J6 ]

3 n, ~4 V) V$ k" s7 t公仔箱論壇《世界新聞報》這粒蟑螂糞今回弄污整鍋粥,是報業世界的遺憾,更是對英國小報文化的沉重打擊,可惜。
本帖最後由 felicity2010 於 2011-7-17 05:35 AM 編輯
& o: q7 H, z- n4 o4 k. Ntvb now,tvbnow,bttvb
3 U! G9 V6 Z: e/ c+ `- E5 {# a竊聽風暴——權力精英的傲慢假設   林 茵公仔箱論壇, X9 x5 n. f8 A& ]

! ?' g" F) K' c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6 y6 s8 R3 j/ Y. f& M5 x5.39.217.769年前,一名13歲女孩失蹤遇害後被竊聽電話留言,是為藥引;168年歷史、全球最暢銷英文報章《世界新聞報》結業,是第一聲炮響。
4 ]8 [$ }; r4 X; C5.39.217.76
  u, G8 C5 n  G) n) U) h8 ?5.39.217.76沒錯,只是第一聲。點燃藥引的人預告﹕More to come。當輿論集中在鞭撻小報文化與傳媒道德之際,我去請教港大陳婉瑩教授的看法,她提議我不如仔細聽聽點藥引者怎麼說──5.39.217.763 X+ \$ V! `) v( s4 d

! W  y6 R; p& ?. z4 u* x% R( @「對我而言,這不是個別記者的操守問題。這是關於權力精英階層的故事。關於一個世界上最強大的新聞集團、一個國家最龐大的警隊、最有權力的政黨,以及傳媒投訴委員會,他們如何結成同謀,令彼此能更便利地苟且偷安。' {. |4 D1 f1 m9 t$ N% f& U

- }$ \9 c' R1 I' j7 g0 Y「關於他們如何想當然地認為自己可以逍遙法外、並想當然地以為欺騙世上其餘所有人完全沒問題──因為我們只是小人物,我們不會知道他們幹了什麼。由始至終最使我氣憤的一點,就是這些權力精英們的傲慢假設。」tvb now,tvbnow,bttvb  _& X( C; {  `0 }+ V
5.39.217.761 J1 y& X" M; J1 @6 ]6 k# J
是這一道氣,支持《衛報》偵查記者戴維斯(Nick Davies)度過四年的寂寞,鍥而不捨尋求真相,揭露傳媒史上最醜惡的一場竊聽風暴。5.39.217.76; h9 u; G# y1 K( e* B9 n& ]2 s

& e  D* P: C. O0 g5.39.217.76事情由2005年開始。《世界新聞報》一則關於威廉王子膝蓋受傷的報道惹起王室人員懷疑,認為只有竊聽才能知道這消息,要求警方徹查。結果07年該報政治版編輯古德曼(Clive Goodman)及其聘用的私家偵探穆爾凱爾(Glenn Mulcaire)罪成入獄,時任報館總編輯庫爾森(Andy Coulson)聲稱對下屬所為毫不知情,但又決定辭職,旋即被時為反對黨的領袖卡梅倫延攬為傳訊總監;卡梅倫當選首相後,庫爾森更入閣擔當首席發言人。
8 d/ ]+ n0 U" L8 ?! b- ?' Y/ ~' S5.39.217.76% K. z. ?( Q! F, H9 K
苦苦追查換來一片死寂
0 T  f/ W- W0 M公眾漸漸淡忘往事,而戴維斯並不滿足,他相信竊聽應不是個別事件,於是依靠自己30多年積累的消息來源,循各渠道蒐集證據。2009年7月,他在《衛報》發表竊聽醜聞的首篇報道,揭露新聞集團竊聽數以千計的手機用戶、非法取得銀行、稅務、社保檔案等個人私隱資料,受害人包括多名政客、演藝界及球壇明星;他指出警方亦掌握這些證據,但沒有執法。光是其中三單個案,新聞國際便曾秘密付出共100萬英磅予受害人作「掩口費」,並成功令法庭與警方終止調查。而證據顯示,身為高官的庫爾森在任職《世界新聞報》總編期間亦與這些非法行為有關。tvb now,tvbnow,bttvb  a! V# h  g( Y  p7 Y9 ~8 D" f

- j" p; S( z5 F' k3 }) r6 e+ R如此爆炸性的報道,戴維斯原期待可以一石擊起千重浪,引發數以百計受害人對新聞集團興訟、違法記者被捕、報館高層受查辭職。但這些通通沒發生,換來的是一片令人難堪的死寂。5.39.217.76# u) p1 [  p" C4 e+ ~* D: L2 ^
5.39.217.76( @. u, O2 j! N
《衛報》總編魯斯布列查(Alan Rusbridger)憶述,當時倫敦警察廳宣布調查,然後只過了數小時,警方宣布行動結束,並無發現任何值得調查的事情。新聞國際趾高氣揚地指摘《衛報》妖言惑眾,其他行家亦冷漠以對。有國會議員私下表示同情,但沒有人願意走出來自找麻煩。tvb now,tvbnow,bttvb7 ?3 m9 \3 P0 I9 I

/ b5 N( Q  O' C/ G" W. O) K7 \( @5.39.217.76戴維斯深信錯的並不是自己,忍受覑對手奚落,兩年間不斷跟進事件,並發掘更多受害者資料、新聞集團及其同謀者的關係和犯罪細節等,持續地發表數十篇沒人關注的報道。
: z8 ?' z5 q& m6 H公仔箱論壇

3 B" {# r. T1 ]+ q9 \* F1 M) {今年7月4日,他披露02年一名13歲女童道勒(Milly Dowler)遭綁架及謀殺後,《世界新聞報》竊聽女童的手機留言信箱,並在信箱已滿後刪除部分留言,以清出空間收集並竊聽更多信息;其家人及警方發現一度爆滿的留言信箱突然出現空間,以為這證明女童仍然在生,引致錯判形勢。5.39.217.76) T/ r2 J! z3 _! l9 Z) R

" }( I" u9 u1 Z5 [7 I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 u' F/ o2 X/ W6 q5 L$ e5.39.217.76或許已習慣了公眾的冷漠,戴維斯沒有預計過報道會有如此強烈的反響。在此之前,公眾以為竊聽對象只限於政要名人,這群人有豐富的資源和能力追究相關報章、悍衛個人權益;當手無寸鐵的普通人——一個遇害女童的家庭也受影響,其後更揭出反恐戰陣亡軍人、恐襲受害者家屬皆被竊聽,大眾感到危機前所未有地切身,聲討和要求徹查梅鐸新聞集團的聲勢空前熾烈。
& {( E/ b5 l0 }9 U) s0 }- s6 Utvb now,tvbnow,bttvb
. d5 a6 n% b7 V' W( Z0 c9 x$ p3 u& w
十天之內,卡梅倫與曾經無比親近的梅鐸陣營劃清界線,《世界新聞報》前主編及卡梅倫愛將庫爾森旋即被捕,《世界新聞報》結業,梅鐸收購天空電視的大計泡湯,美國聯邦調查局( FBI)宣布介入調查美國國民被竊聽,以及美警涉嫌受賄事宜,而倫敦警察廳就數年來的疏忽連番致歉。
% G* p& Q4 O/ f1 n# o. |, `
4 M. |8 ^2 _* L0 o3 @* btvb now,tvbnow,bttvb為何警方沒揭露真相. {, `6 h& M! q$ X% ^# z
英國國會宣布就事件進行公開聆訊,梅鐸和幼子詹姆斯,以及新聞國際女總裁布魯克斯(Rebekah Brooks)都被傳召作供。聆訊一方面針對新聞集團及傳媒整體的操守問題,另一焦點是追查警方為何長久以來未有揭露真相、背後牽涉的利益關係。公仔箱論壇2 |$ B4 s/ X" I' X# b
5.39.217.767 M5 N% g. j4 i: w$ g. M
4年以來,警方表現可恥而不誠實,調查工作上徹底失敗,而這種失敗明顯源於恐懼,害怕為這權傾朝野的新聞帝國帶來麻煩,故沒有將他們繩之以法。對公眾、傳媒及國會發出的聲明裏,警方多次迴避,沒有坦白說出事實。」戴維斯說。
4 E9 G( W7 z' O! l" B; {2 d5.39.217.76
3 r% Q4 k* Q$ g2 b警方的恐懼未必沒根據,《紐約時報》報道,06年警方就竊聽事件展開初步調查時,5名資深探員的手機便淪為竊聽目標,其中兩人的負面私生活更在報章上曝光,令人質疑警隊是否因而膽怯,以致其後的調查工作無疾而終。tvb now,tvbnow,bttvb  i, F2 I# Y$ W) W1 m% H

# n  X2 _2 ?3 o  l& s5 i$ e* J" dtvb now,tvbnow,bttvb即使事件屬實,相比起梅鐸在政壇上呼風喚雨的影響力,透過竊聽報復區區幾名警員,大概只算小事一樁。梅鐸於1981年收購《泰晤士報》,大力支持時任首相的戴卓爾夫人削弱工會權力,開啟了英國官媒勾結的時代。1997年,梅鐸力挺工黨貝理雅出任首相,旗下媒體造勢推波助瀾,結束保守黨持續18年的執政;去年大選轉捧保守黨,於是又輪到卡梅倫上台。他當選後亦投桃報李,竊聽風暴引爆前,便多番迴護梅鐸的天空電視收購計劃,企圖讓已佔有4成英國報章市場的新聞集團勢力進一步膨漲。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6 {/ y3 N! W6 v$ r
公仔箱論壇/ ]; q  O0 f/ T6 c, n- z
儘管卡梅倫為求挽回形象而極速轉ɜ,但英國民眾想必不會忘記這位首相與梅鐸多年來的親密關係。時事評論員Peter Oborne一篇指摘卡梅倫「誤交損友」的文章引起英民熱話,內容指卡梅倫不單與梅鐸「契女」、新聞國際總裁布魯克斯夫婦過從甚密,而在他當選首相前,《衛報》總編魯斯布列查已透過卡梅倫的親信傳話,提醒他庫爾森涉及的不法勾當,惟卡梅倫當作耳邊風,當選後仍延攬他入閣。公仔箱論壇/ r$ @! A5 l4 i! R' N" d8 N
+ o! n+ V- N8 F$ J2 B$ e
隨覑這些來自新聞集團的密友陸續被揭出惡行,Peter Oborne認為卡梅倫已陷進陰溝裏難以翻身,竊聽風暴將令這位曾經年輕朝氣的首相面對民望轉捩點。
1 l% J7 M4 e! r& _/ s/ h5.39.217.76
7 r' g* B- D' q. {1 A8 \3 Utvb now,tvbnow,bttvb壟斷市場的媒體霸權
+ {. [+ v- S3 J& `* n+ s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令民眾徹底失望的還有監察機構——由英國傳媒業界自行成立的傳媒投訴委員會(Press Complaints Commission,PCC)。輿論紛指PCC是無牙老虎,09年《衛報》報道竊聽事件後只發過兩份毫無發現的報告,近日又突然承認被誤導,顯示由新聞界進行自我監管已不再可行。卡梅倫公開表示要建立一個獨立於政府和新聞界的法定監管機構,惟業界與公眾對「後PCC」年代的傳媒監察應何去何從仍存在分歧。
, J' |6 g7 N3 L$ G$ p7 b: i1 ]公仔箱論壇
5 r+ w! D4 E. ^0 l& u- ~+ u. G英國警方、國會以至美國FBI的調查才剛開始,萬眾期待事件發展下去可揪出更多新聞集團、警隊與政界之間相互包庇的黑幕。在法律制裁之前,民眾已率先發動消費者力量,杯葛梅鐸旗下產品。據業界粗略統計,英國《太陽報》上周六銷量較今年2月下跌近一成,《泰晤士報》亦跌6.7%。facebook和twitter湧現杯葛梅鐸群組。新聞集團股價在美國和澳洲連日重挫,市值在短短4個交易日內蒸發約546億港元。儘管梅鐸開腔澄清,沒打算出售旗下幾份英國報章,但民眾都期待長久以來遭寡頭壟斷的傳媒業,能在竊聽風暴後迎來重新洗牌契機。
$ Q2 d) @9 K0 M, f! F1 `7 c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 B( Q  S  O+ t0 @0 S0 q與香港傳媒競爭激烈、不擇手段谷銷量不同,陳婉瑩教授指出,梅鐸新聞集團能恣意侵犯他人私隱,卻是一媒獨大下,傳媒大亨勾結政權、警權互相包庇的結構性產物,這種被制度縱容下的為所欲為,亦是值得香港人警剔的地方。
. @( c( k( W; g6 R% N

9 s8 Y5 M; G2 @! I( w! v. ~她認為,傳媒業界總是多元化為好,媒體之間的互相監察可補法律之不足,而新興的獨立與網上媒體,更是打破梅鐸一類媒體霸權的希望所在。不過,身處香港,我們走進任何一間便利店都能見到上百種不同的報章雜誌,壟斷市場的媒體霸權似乎並不存在。但種類甚多的報章雜誌為何都顯得面目模糊和同一化?這又是另一個故事了。
梅鐸新聞王國的最新裂痕 陳之嶽# V0 P/ U5 v7 |5 _4 }7 n
tvb now,tvbnow,bttvb' h" S' v9 M: A) S1 F2 L; z) u
媒體大亨梅鐸旗下的英國八卦報紙《世界新聞》因涉及竊聽和其他非法行徑而被迫停刊,但仍難以平息英國各界的憤怒圍剿和嚴厲譴責。梅鐸「棄車保帥」,但收購英國BSkyB電視的交易面臨變數。
  D. E: l0 R8 M- k' C* }7 _) r9 S0 }$ e  Z( d6 Z8 I
二零零七年夏天,澳洲裔美籍媒體巨子梅鐸(Rupert Murdoch,又譯默多克)正準備以五十億美元收購道瓊斯公司及其旗下的《華爾街日報》之際,《時代》週刊在封面人物介紹欄中以「最後的大亨」(The Last Tycoon)這個字眼形容梅鐸。四年後的夏天,「最後的大亨」面臨其媒體生涯的最嚴峻挑戰,他所擁有的已具一百六十八年報齡的八卦報紙英國《世界新聞》(TheNews of the World),因涉及竊聽和其他非法行徑而被迫停刊。八十歲的梅鐸及其家族所掌控的媒體企業,亦飽受英國政界與民眾的憤怒圍剿和嚴厲譴責。tvb now,tvbnow,bttvb. T4 ~, K) K8 W5 ?/ l) r" `
tvb now,tvbnow,bttvb+ g$ h' i' l* [+ i: I' \* X- r
梅鐸出身於澳洲報業世家,在牛津受過教育。他對新聞事業的興趣與遠見、對擴張媒體王國的野心以及他的企業經營眼光和精明幹練,使他在四十年內從默默無聞的澳洲小報人變成二十一世紀影響力最大、但亦遭到最多抨擊的跨國媒體巨擘。他的「新聞集團」(News Corporation)公司在歐、亞、澳和北美擁有一百多家報紙、雜誌、電視、網絡、出版、有線電視、衛星電視、電影等企業,營業額一年超過三百多億美元,而梅鐸個人即擁有六十二億美元資產,名列全球第一百一十七名、美國第三十八名。( ?; L8 A% ^. @, Y6 T
tvb now,tvbnow,bttvb+ B3 p$ s& V& X- q& R6 u
梅鐸是個雄心萬丈的媒體人,他知道要成為一個舉世知名的報人,他就不能守在歐美上流社會所蔑視的「下下之地」(Down Under,即澳洲和新西蘭的別稱),他必須先到英國去打天下,然後再去美國和其他地區開疆拓土。唯有如此,他才能稱雄世界媒體。一九六九年,梅鐸同時買下了一八四三年創刊的《世界新聞》和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初成立的《太陽報》,並把這兩份報紙轉型為八卦小報,《世界新聞》每逢週日出版,《太陽報》則是週一至週六出版。一九八一年,梅鐸又購入素負盛名的《泰晤士報》(The Times)和《星期日泰晤士報》(The Sunday Times),而使他在英國社會與政壇的地位及影響力陡增。除了報紙,梅鐸亦在英國購買電視台,以擴充勢力和提高能見度。梅鐸在英倫創立「國際新聞」(News International)公司,總管其在英國的所有文字及電子媒體,這個公司亦是梅鐸的媒體王國「新聞集團」的一個子公司。$ `- \3 t. U9 h$ E) l
9 m: Y5 F, V: i) v
梅鐸經營媒體不走正道,並不屑承襲媒體為民喉舌、監督政府、促進社會進步的傳統任務,而是充分利用他所掌控的言論權力,拉攏當權派政客,左右政府政策。隨著梅鐸媒體王國勢力的擴大,他對政治的影響力亦與日俱增。梅鐸麾下的報紙扮演不同的角色影響英國政局、社會與思潮,《泰晤士報》祭出保守言論,《星期日泰晤士報》走溫和路線,《太陽報》和《世界新聞》則大肆發揮「腥羶色」(Sensationalism)新聞,以刺激銷路、鼓動人心。尤其是高居全英第一、銷路達二百七十萬份的《世界新聞》週報,更是集「腥羶色」之大成,專挖政商藝各界名人私生活,其手段已到了無法無天、為所欲為、無所不為的地步,而導致名人畏懼它、讀者愛看它、銷路始終不墜。5.39.217.76. y4 C5 {6 u- l; x- q! \+ a

, i8 {+ s) X! o0 n) h. T9 F/ A5.39.217.76恣意侵犯人權與隱私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G" J( ^) V8 c) u6 P
自十九世紀維多利亞女王時代以來,英國報業即普遍存在「腥羶色」的畸形現象,但《世界新聞》變本加厲,為了搶新聞,無所不用其極,視侵犯人權與隱私如家常便飯,諸如竊聽和破壞電話語音信箱、收買警察、恐嚇政客,完全無視法律與新聞道德的規範。夜路走多,終於出事。二零零二年,十三歲女孩蜜莉.道勒(Milly Dowler)遭綁架後被謀殺,《世界新聞》記者不僅竊聽道勒父母的手機語音信箱,甚至洗掉錄音訊息,使道勒父母和警察誤判情勢,一直以為蜜莉還活著。今年六月,一個夜總會守門人被控綁架及謀殺。道勒事件掀出了《世界新聞》一連串竊聽及破壞電話、行賄警察的醜事,至少有四千人的手機遭竊聽和侵入,其中包括伊拉克與阿富汗戰爭死難軍人,以及倫敦地鐵爆炸案罹難者家屬。經法院、國會和其他媒體的調查,終迫使《世界新聞》關門,於七月十日出版最後一份,那天增印至五百萬份,頭版大標題為:「謝謝,再見!」  w+ o. ]* U% U, n0 N, j. r! H

% K+ W# Z  T0 A3 a6 E& V自八十年代開始,梅鐸媒體即與英國歷任首相關係密切,從保守黨「鐵娘子」撒切爾夫人、工黨布萊爾(又譯貝理雅)和戈登.布朗(又譯白高敦)以至今天的保守黨卡梅倫,都和梅鐸集團構成相互利用及相互支持的不正常政媒關係。5.39.217.762 f  z: j9 F/ k" D- e) I4 T

2 P) f4 y, x* U) @7 Atvb now,tvbnow,bttvb英政要對梅鐸低頭哈腰
; n8 |: Z# a0 ^.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布萊爾和卡梅倫與梅鐸關係尤深,他們能夠出任首相,梅鐸媒體發揮了推波助瀾之功,他們對梅鐸畢恭畢敬,執晚輩之禮。梅鐸不僅在新聞上大力支持他們,更在私誼上慷慨賜予,讓他們使用私人飛機與遊艇和其他好處。梅鐸在英國政壇上盡情施展呼風喚雨、左右政局的招術;可嘆的是,英國政界人物亦居然向梅鐸這位「外來權貴」低頭哈腰!
2 Q$ ^8 V3 G$ ~$ G2 Ftvb now,tvbnow,bttvb

: x* U0 o' U1 O/ G!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梅鐸決定關掉《世界新聞》,主要目的是「棄車保帥」,以保護其正在申請收購價值一百二十億美元的英國BSkyB電視的交易。梅鐸已擁有該電視公司的百分之三十九點一股份,他急欲再買下其餘的百分之六十一股份。國會下院工黨領袖米利班德(Ed Miliband)已提議梅鐸收購BSkyB電視一案,鑑於梅鐸集團涉及太多令人不齒的行徑,下院應加以投票表決。按英國法律,此項收購併無需經過下院表決。與保守黨共組聯合政府的自由民主黨領袖亦已表示反對梅鐸的收購計劃。梅鐸關閉《世界新聞》的另一用意是平息眾怒,但英國民眾聲討梅鐸、反對「國際新聞」集團收購電視台的聲浪有增無減。而且,大部分人都認為《世界新聞》雖停刊,但梅鐸旗下的《太陽報》不久即會增出週日版以取代《世界新聞》的市場。
) {+ G8 U: `+ b* t7 |公仔箱論壇" R8 h+ {: F  q; \0 \5 L
《世界新聞》醜聞中最尷尬、最難堪的是現任保守黨首相卡梅倫(David Cameron),他和梅鐸媒體關係之深,尤非外人所能想像。九年前道勒事件爆發時的《世界新聞》女總編輯瑞碧卡.布魯克斯(Rebekah Brooks)不僅被梅鐸視如掌上明珠,與卡梅倫更是鄰居兼密友\死黨。繼布魯克斯出任總編輯的安迪.柯森(Andy Coulson)曾被卡梅倫延攬入閣當首席發言人,已因當年主持編務時捲入竊聽等非法行動而於七月八日被捕,震撼英國社會。前《世界新聞》記者克萊夫.古德曼(Clive Goodman)亦再度被捕。
3 T3 L/ p8 S0 q" c公仔箱論壇# n7 `) n6 O6 b
醜聞關鍵人物安然無恙4 J+ b& m# Q. \9 D9 l# p: u; r
但醜聞案關鍵人物、一頭捲曲紅髮、與卡梅倫同為四十三歲的布魯克斯,數年前從《世界新聞》總編輯升為「國際新聞」集團首席執行長,一路扶搖直上,極得梅鐸寵信,此次卻安然無恙,一般認係在英國掌管梅鐸王國的次子傑姆斯.梅鐸(James Murdoch)以布魯克斯為「防火牆」(firewall),因她知道太多內情,她一倒,其他高階主管勢將難保,而外人從未知曉的內幕將會全數曝光。
' q1 ?. C" h" G4 [7 T7 v5.39.217.76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w  N/ I( n6 s$ _# B3 T
事件最新發展是梅鐸旗下《太陽報》曾竊聽前首相布朗達十年。這些醜聞巨細靡遺地暴露了英國媒體、政客、警察的三角不倫關係。儘管一百六十八年老報《世界新聞》已停刊,但「腥羶色」八卦小報已腐蝕英國的社會良心與結構,梅鐸的陰魂永難消失!
1

評分次數

  • aa00

八卦報倒了 八卦之心不死  鄭漢良
* a- O/ z2 f7 X8 f0 s3 o& j( q- s! p5 @3 M
: V1 Y1 T- A: Y
國際新聞集團旗下的世界新聞報因為涉及非法截收他人手機電話以及盜取他人電話留言引起軒然大波,集團主席梅鐸雖然壯士斷腕,決定關掉世界新聞報,亦放棄全面收購英國的天空電視頻道,試圖保住新聞集團王國的命脈,但目前英、美兩國似乎仍在窮追不捨。梅鐸父子面對英國會小組的聆訊,而美國的聯辦調查局亦開了檔案,調查他的報業集團是否涉及竊聽九一一遇害者的電話。tvb now,tvbnow,bttvb0 H, D; J7 [, ]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t  B! H" I7 W* {& n3 m
一個看似固若金湯、橫跨歐、美、澳洲的新聞王國,一時間竟然像豆腐渣工程般的風雨飄零,面對前所未有的危機,梅鐸一度力保的新聞集團旗下的新聞國際執行長布魯斯女士,以及道瓊斯執行長海頓,亦請辭求去,成為梅鐸保帥的棄子。
. a4 b5 Z: B& V' b( q2 a5 w5 q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 M7 \0 V7 D2 w9 W/ F5.39.217.76梅鐸家族與歐美政界過去建立的一些看似很牢靠的關係,忽然人面全非,尤以英國更為現實,執政和反對黨矛頭一致對準梅鐸,翻臉如翻書。梅鐸在美國也不好過,由於梅鐸在自由派佔了主流的美國媒體中,打造了一個儼如是共和黨保守派的喉舌大本營--福斯電視頻道和華爾街日報,美國自由派媒體如紐約時報和華盛頓郵報之流,對這個來自澳洲的外國傳媒大亨,簡直可說是棒打落水狗,決不手軟。
8 {* D$ }8 i9 K: g4 W$ t4 U5.39.217.76

- g! n5 Z" d& x+ C9 k1 i5.39.217.76梅鐸的傳媒王國,立場基本上是偏右保守,但又擁有一些諸如世界新聞報和紐約郵報一些八卦或低級趣味的刊物。這次為梅鐸王國帶來麻煩的始作俑者,正是世界新聞報。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3 z0 Z- W2 z( c9 a

5 e# f3 s# s+ O) y: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很多人會奇怪,一個擁有嚴肅及高水平刊物如華爾街日報及倫敦泰晤士報的報老闆,為何會同時擁有一份對新聞道德視同垃圾的世界新聞報。這好像是一個身穿名牌西裝的紳士,卻穿著一雙骯髒的拖鞋去宴會。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 ?% l' C( k8 F4 r& N! S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f* Y4 l& A( {. \0 [
首先,我們大家不要看不起八卦新聞。根據統計,世界新聞報平均的銷路是每期二百七十萬份,每份零售價是一英鎊,大家不妨可以算一算它的毛利有多少。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0 d0 C: ]6 O: y) o% B
tvb now,tvbnow,bttvb; x/ W4 s% q5 }7 l  l( Y
根據梅鐸旗下的華爾街日報報道,新聞集團在英國擁有包括泰晤士報等多份報紙,估值為十三億美元,而光是世界新聞報,為集團的收益就比其他每一分報紙要多。誠如報導所言,很多所謂高級知識分子的內心,都有一絲窺探他人,尤其是名人私生活的慾望,而世界新聞報正好滿足這些平素道貌岸然的紳士淑女。tvb now,tvbnow,bttvb& ]) R: p/ V. Y% ~- b1 N
2 o# S" |5 L* L% o! d' b# F5 F* F; @
除此之外,據紐約時報一篇分析指出,這也與梅鐸的辦報個性有關。分析指出梅鐸從小就在英國小報訓練出身,對不擇手段搶奪獨家新聞這類割喉式的競爭,早已耳濡目染。據稱他每天都會看報、比報,雖然已是國際新聞集團王國的的主席,內心對小報式獨家新聞追求的狂熱,仍不減當年。文章分析認為,世界新聞報只是將這種競爭心態,推到極端,最終鬧出人命而收場。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N+ n6 O7 P' Q- W

& {" y9 q- L) S& V' g- e今天我們在責罵世界新聞報缺德的同時,試問我們又有沒有從八卦新聞中得到某種程度的滿足呢?看到權貴名流身敗名裂,試問我們又有沒有半絲幸災樂禍的感受呢?這或許可以解釋,為何這個世界的八卦新聞是永遠打不倒的,因為我們或多或少都有一顆八卦的心。
1

評分次數

  • aa00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