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出刊的「亞洲週刊」報導,台灣在1960到70年代,曾經秘密研發核武,如果計劃成功,可以擁有三百枚核彈,但後來因為參與研發的核研所副所長張憲義叛逃美國而失敗。此外,台灣也曾研發過可以投射核武的彈道飛彈,並且推出初步成果,但在美方的壓力下,最後也無疾而終。
2 _' |' A' C; D) n5 c- d5.39.217.76- e- w4 }, @0 }
根據「亞洲週刊」的報導,故總統蔣中正在1963年派後來曾任中科院院長的唐君鉑將軍,前往維也納出席國際原子能總署年會,和負責以色列核武計畫的「伯格曼」教授見面,並安排伯格曼來台,在日月潭涵碧樓和蔣總統密談,就此確定發展核武的原則,「中山科學研究院」在1969年成立,下轄「核能研究所」,選拔優秀軍官前往國外進修,伯格曼也獲聘為中科院顧問,1964年中共試爆原子彈後,這項工作更是積極進行。核研所還建立了一台重水式反應爐,並建立可以分離武器級鈽元素的工廠,外傳台灣研究核武的進度已經「萬事具備,只欠試爆」,甚至已經在電腦上進行過模擬,不過相關消息從未得到任何證實。
& Y( Z8 B1 I- q) I5.39.217.76
7 l2 n* `- i! h* ^美國自然對台灣秘密研發核武的計畫高度關切,1988年核研所副所長「張憲義」攜帶資料叛逃美國,事後證明張憲義是中情局「拉出」的情報員,在消息曝光後,美方強迫台灣拆除重水式反應爐,核研所改隸原能會,台灣的核武夢想就此結束。
, s/ h( l7 b# b6 C公仔箱論壇
6 L: Z" m3 x1 c1 }2 N公仔箱論壇除了核武裝置,同樣重要的是投射裝置,台灣在1981年曾發表代號「青蜂」的短程彈道飛彈,並進行中程彈道飛彈研發,代號「天馬」,高層首長也曾表示台灣「有能力」但不會製造核武,不過在美方的「關切」下,「天馬」計畫最後也無疾而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