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飲吓咳水」不是小事

教育局長孫明揚前天在一個電台節目中就禁毒處的調查報告作出回應,表示對九成學校有學生吸毒的說法有所質疑。
: [* E$ @  t, S/ x* y1 {5.39.217.76當然,孫明揚的回應並不是否定禁毒處的報告,而是指出所謂九成學校有學生每星期吸毒一次,到底是指所有的人都每星期吸毒一次,還是有的人只是曾經在一個星期內吸毒一次,在定義上有所不同,在統計上應有所分別。 tvb now,tvbnow,bttvb( s5 `. d- L! G8 U# f  O
孫明揚局長的講話中也提到,有些學生,只是「飲吓咳水」和「聞吓天拿水」,與真正的吸食毒品應有所區別。
5 m7 {6 @2 A/ A% x; I5.39.217.76無疑,「飲吓咳水」和真正的吸食氯胺酮以至海洛英當然有所有不同,但由「飲吓咳水」變成「索K」的可能性不能排除,而更重要的是,這名中學生或小學生為什麼好端端的要「飲吓咳水」或「聞吓天拿水」?這裡面反映的到底是一個什麼問題?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5 R6 ?" ]$ {8 T0 a- }* D2 T% {
事實是,當前青少年學生吸毒的一大危機,或其中最嚴重的問題,除了人數增加外,更「致命」的是觀念上的改變。
0 l% x  B; |9 l2 S& J$ gtvb now,tvbnow,bttvb過去,吸毒,不管是「索K」或是其他什麼方式,在青少年學生的觀念中都是一件壞事、醜事,是見不得人的,即使真的沾染了,也只敢偷偷躲起來進行,不敢讓同學、朋友或弟妹知道,更不敢在家中吸食。但如今,在相當一部分青少年學生群體中,吸毒、「索K」非但已經不是什麼壞事、見不得人的事,相反還是很醒目、很in的象徵,未試過「揩嘢」的反倒是愚昧、落伍、out的同義詞了。如此不少青少年就是在這種所謂「尋求身份認同」的風氣或壓力下嘗試吸毒,以至最少也要「飲吓咳水」或「聞吓天拿水」。
  b  v0 H" D) e" [- |, o6 I此種「積非為是」、「以黑為白」的觀念改變,是當前青少年學生吸毒問題的最大隱憂,背後反映的是他們意志力低落,自我形象和自信心薄弱,不敢或不願去抗拒明知不正確的行為,或者是企圖以此作為逃避其他問題的借口。如果任由此種錯誤觀念發展下去,後果會更嚴重。
& X: i8 K# I3 ?因此,什麼「軟性毒品」、「濫藥」以至「飲吓咳水」等說法,對正視青少年學生吸毒問題的嚴重性是不利的。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