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師資及撥款不足問題一樣,建校、遷校和微型華小的生存問題,長期以來一直深深的困擾著華社。tvb now,tvbnow,bttvb5 A6 \7 \1 i5 t# o3 q5 {# Z/ ^' S8 x% i- _
我國華小的一大特點是,她們絕大部份是在獨立前設立的,而且是由華社自己一手創辦。
5 Z) \4 c9 M: `0 J1 s% r* Y根據教總出版的《華小建校、遷校及微型華小資料集》一書,儘管如今華小學生比獨立時增加了二十多萬人,但華小的數目,卻並未按比例增加,反而減少了。5.39.217.76 r" k+ P4 q" D8 ^2 n
資料顯示,在1957年,全國華小共有1千347所,學生39萬1千667人;到了2008年,全國華小增至63萬9千零86人,但華小的數目,卻減至1千290所。這也就是說,在這51年裡,華小學生增加了24萬7千419人,但華小卻減少了57所。
: x" U5 S4 a0 c5.39.217.76華小減少,主要是因為一些坐落在偏遠地區的華小因為人口外遷,導致學生來源枯涸,最後不得不自行關閉。另一方面,新建的華小,其增幅卻遠遠不符華小學生的增長率。
) W l3 }! D* a3 k6 ]1 {$ a公仔箱論壇由於微型華小不斷消失(單在柔佛州,80年代至90年代期間,就有11所微型華小關閉了),新建的華小又無法滿足華社的需求,一些城市地區華小學生爆滿的現象非常嚴重,因此,過去30年來,增建華小的呼聲此起彼落,成為華社、華團和華基政黨的共識,紛紛呼吁政府根據人口的結構,有系統並制度化的在有需要的地區增建華小,以滿足華社對母語教育的要求。
" h( T, @3 A% h, f) b, m! J- J基於增建全新華小的要求一再遭到否決,一些地區的華社在90年代開始不得不改變策略,退而爭取將瀕臨關閉厄運的微型華小遷往華裔人口密集區。
# w! }- E7 g {5 u* F. j* M不能否認,過去十幾年來,華社爭取華小遷校的努力,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遺憾的是,儘管一些華小董家教已達致遷校的共識,一些人口密集區也有建立華小的急切需求,區內也有好幾片小學保留地,但卻都沒有華小的份,因為那些校地都已經被划定為國小保留地。所以,華小遷校所需的新校地,仍需華社去爭取發展商獻地,甚至自己去籌措建校經費,當中所遇到困難和挫折,自然不在話下。tvb now,tvbnow,bttvb. e" L7 P! a; q" C( k; v
開放學校保留地,不分源流的讓真正有需要者建校,本來就是天經地義的事。如果教育部能真正落實教育歸教育的理念,並從制度上公平的對待各源流小學的發展,則華小遷校不會有阻礙,華小建校也不會有障礙,更不會引發“以賭養校”的爭議及子文華小易名的風波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