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對於我父輩時期天主教會抱持避世心態,我這個世代則是入世的天主教徒。自梵蒂崗第二次大公會議(梵二)以來,天主教會都積極實踐社會關懷使命。
1 t2 y6 F3 }; X. i8 @梵二之前,教友生活著重於個人如何渡“道德”生活,恪守規則,服從權威。梵二《教會憲章》將教會促進人類彼此團結與人神的親密結合並列,轉向入世的信仰取向,教友生活的重點則改變為如何渡一個與他人相關的“倫理”生活,關心自己如何服務他人。
" _+ |7 v5 U& `; C2 _% Q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也因此,主日參加彌撒、平日禱告,教友們都會為不同的意向祈禱,從個人、家庭、教會、社會乃至國家,祈禱天主的庇祐和降福。
; Z& E! f. `0 g" I5.39.217.76而我身為新聞從業員,在履行職務時,亦不忘通過文字表達對這個國家的期許,希望看到社會更為進步,人人能過上好生活。
7 s& {* a/ x9 M8 a身為“一個馬來西亞”的一分子,看到社會不安寧,人心浮躁,政治不清明,體制腐敗,我們不得不提出各種改革建議。我們期望不高,只是期望一個政府有誠信、負責任、以民為本。我們訴求也很簡單,希望政府做好施政,盡心盡力去完成人民所委託的各層面事務。公仔箱論壇- }. i$ S; m0 @: s1 G$ n' C& ^
天主教徒心靈深處對人類社會的種種都有所反應,只是差別在於不同國家與地區的教會及教友的參與程度之高低,表現是否積極,意識上的強或弱。
- n4 r+ L# h' m( W6 |5 K在台灣,天主教主教團在祈禱意向中表達對國家社稷之關懷之餘,更發表牧函公開批評當權者施政之不當、指出社會亂象之令人擔憂,充份表現教會的社會參與感。/ j5 w1 ^( K, U7 J: S4 v
其他各大基督教會、佛教、興都教、回教等宗教組織和他們的信眾,雖有各自不同的教義觀點和實踐方式,但在社會參與及關懷的層面可以說是與天主教會殊途同歸――大家都熱切地守望和看顧這個我們生於斯、長於斯的家園。tvb now,tvbnow,bttvb/ q K* e( j; u" |$ I0 |
對於天主教會,以及任何宗教團體針對社會不公不義現象提出的諍言,要求改革進步的呼聲,承擔的社會義務如濟貧、提供教育服務等舉措,當權者和從政者理應以理性態度視之、待之,接納並肯定他們的貢獻及影響。3 E; L: @/ S2 J7 S) g
必須注意的是,宗教團體憂國憂民的表現和舉措,其意識和意義其實遠大於政治權謀,主要是著眼於培養人文涵養,推動並建構公民社會。有人無中生有,或者道聽途說,企圖曲解教會社會參與舉措及意義,這些人的社會倫理價值觀及民主素養之低落可想而知,對建構公民社會是一股巨大的破壞勢力,我們不得不審慎對待,保持警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