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z- V7 e' E' O0 n( d3 b u3 o. K公仔箱論壇上述的原因說明了一個社會在人均收入達到一定程度之後,其再進一步的提高對居民的快樂程度的提高便沒有直接的關係,而同一個收入水準之下,不同社會的快樂程度倒可以差別很大。以下是有關研究的一些結論和對香港目前情的啟示。tvb now,tvbnow,bttvb# U$ M" D( P) V b- \( p0 U
% R5 w+ x/ C. s! J' h首先,收入不平等的惡化對大多數人帶來不快。當最有錢的人的收入提高了,錢花多了,那些立志要與他們看齊的次等有錢人也因而提高了自己的生活標準。要與次等有錢人看齊的第三梯隊又相應提高了自己的生活標準,餘此類推。因此大多數人都會覺得生活愈來愈難過。經濟學家Robert H. Frank在其近著Falling Behind中對美國的情便有通俗的分析。這對香港很有啟迪,收入不均一直被看成是經濟增長下必然之惡,既然經濟增長不是那麼重要,收入不均便不是神聖不可侵犯。* Q$ j, j7 _- B- _; o
; R m, {* b$ l. w5.39.217.76再者,低收入人士沒有高收入人士快樂,而對低收入人士的收入幫助可以提高他們的快樂程度。因此,只要不對效率造成太大的負面影響,則香港政府的政策應該盡量向低收入者傾斜。傳統經濟學的分析低估了福利社會的好處,高估了其壞處。福利政策「養懶人」的反對意見,並沒有想像中那麼有說服力。根據前面的分析,當某人努力工作提高收入的時候,他的行為對別人造成負面的影響,因此從社會整體利益來說,他其實是過度工作,令他懶惰一點,這是好事而不是壞事。tvb now,tvbnow,bttvb7 g6 E4 n! y9 y: X. a+ V"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