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g" W5 ~- A' \: \「We do not believe that TV debates between the leaders will significantly add to the public's interest in or understanding of the issues and indeed we fear that the media's focus on process not policy may lead such debates to have the opposite effect of that intended.」 5 k/ y. t$ i$ Ctvb now,tvbnow,bttvb : X1 \: |. O8 a( i# R4 l6 K/ O0 Ktvb now,tvbnow,bttvb5.39.217.769 d- ~0 H7 m( y% r; h( Y# ]% a
工黨元老Margaret Beckett亦為貝理雅擋駕,辯稱英式政治與美式政治不同,他們重的是政黨,不是個人,因此恍似「個人表演」的美式電視辯論show,並不符合英國國情。貝理雅亦補充,美國總統是通過直選產生,而英國首相則是通過間選。 # v# |0 m5 [. k$ H& B" ~1 C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7 e0 d( l! K M3 m8 ~! g
tvb now,tvbnow,bttvb# B/ A; k6 }3 }
其實歸根究柢,當時貝理雅聲望如日方中,民調顯示工黨正遠遠拋離對手,作為執政黨領袖,最佳策略是穩紮穩打,實無必要以身犯險;且,雖然兩大黨的黨魁辯論是英國國會內的「家常便飯」,但在大選中,與對手平起平坐,抬舉對手,那又是另一回事,還是可免則免,更何,這會惠及第三黨自由民主黨(就如今次的情一樣)。 # }) o/ P1 J3 t7 W " k0 c# m! c( t' x) Y( T5.39.217.76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7 P5 R* L Q: s7 a( ` r* X0 N
公仔箱論壇+ n6 C/ v, }" h& P' B
白高敦盼透過電視辯論翻身/ V( B2 n7 w" X
$ i# x, v# F+ u& l2 n6 ttvb now,tvbnow,bttvb早於去年10月,英國三大電視網絡,BBC、ITV及Sky,再次力主舉行黨魁大選電視辯論,在野兩大黨黨魁卡梅倫和克萊格立即爽快答應,但白高敦卻猶豫不決。 : _ i) c3 ^/ `- [ r7 Wtvb now,tvbnow,bttvb公仔箱論壇* i1 g" J; x+ ~/ `
天空電視使出激將法,說無論如何都會舉辦這次辯論,哪個黨魁不出席,他們就會為其擺出一張空,讓其丟臉。 9 v d+ [* s N [1 Y5.39.217.76 3 w$ a# W5 A, T6 h, X q5.39.217.76但其實激將尚屬其次,當年保守黨黨魁William Hague亦譏笑貝理雅是「a real chicken」,沒有膽量面對辯論是因為「he knows that without his spin doctors he'd lose」,但也未嘗可以改善貝理雅的決定。那麼關鍵是什麼呢﹖ 5 S2 _' V9 [( j5 K) [ 5.39.217.76! z5 X# k' e2 j+ e, @
5.39.217.768 ]3 ]2 a% `# r, O; c( P
關鍵是,執政的工黨民望落後於對手保守黨,於是白高敦有「盡地一煲」的僥倖心態,期望透過電視辯論翻身。 / s! c, W: O, W3 O2 U公仔箱論壇, d @' \. T- {1 O8 V. O, z
其實如果翻看美國的電視辯論,也不難找出類似的軌。 4 \/ d5 e' _5 Z/ `1 [: X公仔箱論壇5.39.217.76! K% R0 k+ R8 G! {
tvb now,tvbnow,bttvb# p! o4 n8 o* `. E+ `3 J5 j4 N U
正如前述,尼克遜因為電視辯論而輸掉了1960年的大選,當初本來因為1959年「廚房辯論」而壓倒蘇共總書記赫魯曉夫,因而對於辯論自信滿滿的他,一下子變成了驚弓之鳥,於是往後都拒絕參加,令幾屆大選的電視評論都難以成事。直到1976年大選,才出現了轉機,當時是由現任總統福特對挑戰者卡特,福特不單當時民望低迷,而且因為從來沒經歷過大選洗禮(他從眾議院領袖出替貪污的安格紐接任副總統,再接任因為水門醜聞下台的尼克遜而當上總統),因而缺乏認受性,所以期望透過這場辯論而翻身。tvb now,tvbnow,bttvb4 @6 O" n5 n( G) W5 y" m
* k. A( ^" j3 b ]& L1 z; e- _/ T; {. W F$ f
再舉一例,1992年美國大選,克林頓挑戰爭取連任的老布殊,提出其中一場辯論以town-hall meeting(里民大會),這種新的形式舉行。這種較為活潑的辯論形式,自然對較為親民、天生演員材料的克林頓較為有利;相反,對古肅、呆板的老布殊則不利,因此後者一直抗拒。老布殊當時作為現任總統,理應有較大話事權,但為何最終都拒絕不了﹖8 _+ |2 b' X# T8 k. C% m
tvb now,tvbnow,bttvb; q" C% |: K' W- G4 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