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 z3 ~' G1 y: B" y6 i: U6 m公仔箱論壇 2 ]$ j/ z8 p2 [7 n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k: d3 T* ~. z0 x
至於「缺乏新人入行」,我也有不同看法,較之十年前,現時是最多各種電影課程的時期,除了歷史悠久的浸會傳理、城大 & {; K3 }: a9 b# T' J創意媒體、演藝學院 ) |) d+ k- W3 d. Ytvb now,tvbnow,bttvb已提供多項學位課程之外,大專院校亦增設了多種電影創作及製作的高級文憑課程,例如IVE、香港知專設計學院,香港電影工作者總會亦於2004至05年間訓練了300多名電影基層人員。加上今年浸大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7 s1 w: [5 g- P
將電影電視系升格「電影學院」,增設5項涵蓋台前幕後的文憑課程,總共加起來每年培訓幾百名生力軍,可說是香港電影教育百花齊放的時期。當然,電影工作始終是一種高參與高流失的行業,這些畢業生不一定全部能夠入行,但他們大都可以轉到電視娛樂媒體等相關崗位,學以致用。 1 k& F5 t) `1 J: g公仔箱論壇 ! T* L# C- C/ I# n& @/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這10年來也有不少導演編劇新面孔出現,筆者為了探討這題目,過去兩年,以「二千年後首作新晉」為題,與學生專門訪問新導演新編劇,統計出2000年後首次當導演或編劇者,人數不下三、四十,為人熟悉的導演有彭浩翔(《買兇拍人》、《破事兒》)、黃真真(《女人那話兒》、《六樓後座》)、郭子健(《青苔》)以及麥曦恩(《烈日當空》),新晉編劇有吳煒倫(《證人》、《火龍》)、陳詠燊(《新紮師妹》1、2、3)、杜緻朗(《江湖》、《殺人犯》)及張帆(《六樓後座》)等,都做出了一定成績,這一代新人沒有取代舊人,反而是老中青三代人各有特色。講到麥曦恩,她更刷新了以23歲之齡當上最年輕電影導演的紀錄;至於最年輕新編劇的紀錄,應該由我的學生保持,他們是彭志海(《愛情萬歲》),容子棋、侯穎珩(《分手說愛你》,今年正排期上映),編劇時他們仍未畢業,應該在20歲左右。; j( ~: k7 l, i& U; J; e+ d' y [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b) j/ o4 p7 v( g6 k6 q+ R5 U2 S0 a
第三,關於「合拍片港情不再」,是香港電影當前的核心問題,馬教授提到,七八十年代,香港是亞洲華語片之都,東方荷李活,地位僅次日本。擔心合拍片令日益強盛的內地文化掩蓋,或吞食港情港味,我們失去本土原味。其實我們的「港情」從何而來? - O. l7 e2 E* m3 T6 { 6 Q. m; Q0 |) F! D. e. e公仔箱論壇 公仔箱論壇. x* q% s* c( e _: N3 t
: B. f- m& _- m3 x: o自戰後以來,亞洲各地皆由政府掌控傳媒,緊控意識形態的防線,只剩下日本和香港盡享西方傳入的自由空間,香港國粵語電影因此成為娛樂文化龍頭,外表雖然崇尚西方,但是意識形態身分認同仍然是直承中國傳統,題材來自文化中國。至1980年代香港新浪潮開始,港產片反映了港人崇尚美日文化,脫離「黃飛鴻」式的中國文化父權形象,認同香港人身分抬頭,構成了「港情」與「國情」對立的問題,其實,香港人半世紀以來一直面對身分文化認同困感,既心慕美日文化現代化的強勢,又想與陰晴不定的中國現實,保持距離,1980年代始,因經濟發達,生活改善,促成了香港人自我身分認同,抗拒身分回歸。- Y+ y/ V+ C. q9 j4 e
! d* E6 A. Y" U# L. s# P7 V
5.39.217.760 C! Z* i1 X8 {" 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