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3 W2 T5 [" b, Ktvb now,tvbnow,bttvb相反,在同一世代動員起來的80後,不一定就能代表那一代人普遍的不滿和訴求。社會運動的參與者,可能是較一般人更有時間和機會參與一些團體或社會網絡,接觸到對社會問題的「非主流」論述,進而形成集體信念、商討策略、籌集資源,進行抗爭。就以這次反高鐵運動的「核心」來說,是一群從天星、皇后、灣仔舊區保育一路走過來的學者和「本土行動」的一批年輕人,像何芝君、葉蔭聰、朱凱迪、陳景輝和參與苦行的年輕人都不是典型的80後。這個運動的核心理念,是批判以經濟發展至上、不惜摧環境、社區和其他人文價值的「發展主義」或「中環價值」。另一方面,他們亦批判香港回歸中國以後,並未真正脫離殖民地的體制和心理狀態,政府繼續行政霸道而群眾仍然慣於犬儒和依賴,因此有需要通過抗爭來重建公民的主人翁地位。放在反高鐵事件上,保衛菜園村和針對功能團體都帶有這種抗衡發展主義和「解殖」的深層意義。如果硬將呂大樂《四代香港人》對80後的論述套入這場運動的核心,認為他們就是因為工作沒出路、上不了位而進行抗爭,不單是捉錯用神,更會引致極大反彈,因為這種「經濟論述」正是這場運動要批判的文化心態。* u! b5 ?( m, `/ A6 A
tvb now,tvbnow,bttvb% e0 Y, ^) i, v$ p; y, O* t/ b
$ f; _3 C- ^" y! K& A- l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t/ t; A9 l$ c+ G
硬將《四代香港人》套入運動核心( }5 p! c$ U( ~ e; [' x( a$ O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p8 V, M# }* a
那麼,《四代香港人》對80後的分析是否對理解現時年輕人的抗爭毫無幫助?動員起來的年輕人是否就完全割離於他們所屬的一代?那倒不是。從保育運動發展出來的反高鐵運動之所以被看成為「新社會運動」,不單是因為其擺脫了七八十年代的物質(民生)之爭而轉為價值之爭,更是由於其動員方式的轉變。以往民眾要參與社會運動,往往要參與居民組織、工會、壓力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 H ?( Z$ ~: E
團體以至政黨。一方面這些組織對年輕人缺乏吸引力,即使參加了,都會跟馮檢基、劉千石、張文光的腳步走而變得有組織、有策略、有進有退。今天因為互聯網的發展,通過獨立媒體和香港人網等網上平台,上述那種對資本和後殖的批判得以在年輕人中快速擴散。而透過facebook和Twitter,年輕人可以毋須加入任何組織便能進行連結和動員,以「快閃」的方式參與抗爭,形成一種「只有參與者而沒有成員」的社會運動。這種鬆散的、流動的網絡動員,令反高鐵運動的核心與整代相對冷漠的80後之間,出現了一群新生的運動參與者——他們或多或少受到運動核心的一些論述的影響,但亦深感第四代人那種不安與憤怒。在反高鐵運動中,民間的「高鐵專家組」提出政府方案「浪費公帑」的論述特別觸動一些年輕人,是因為他們目睹過去經濟發展的成果並非全民共享,政府倒不如用幾百億去解決教育和貧窮問題。這群邊緣的抗爭者所經歷的壓迫和對政治閉塞的痛恨,在沒有組織包袱的狀態下能盡情表達,亦更敢於衝擊一切的規範和制度。tvb now,tvbnow,bttvb. e+ t1 a! d: f$ |3 ^, z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8 f! Z0 w2 [2 }' Y& T1 f) 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