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馬來西亞]
时代错位与兼语进程的落差
[打印本頁]
作者:
gohtk
時間:
2010-1-25 06:48 PM
標題:
时代错位与兼语进程的落差
作者/庄华兴专栏 Jan 23, 2010 01:49:47 pm
9 G( V+ J. Z8 L+ a" O7 r% q
我的国家MALAYSIAS/庄华兴专栏】
我始终认为,马来西亚华人在语言习惯上难以跨越本族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受客观因素制约使然,连带地也影响了族群成员吸纳外部因素的积极性。惟必须说明,这情况是相对而非绝对。比较华校生对马来语、英语,以及对日、韩等新兴外语的态度,当可发现两者显然有很大的差异。卫道之士或无法苟同我这样的等类比较,但学习者对某种语言的微妙心理却是不可不正视的问题。
4 h- h' ]4 T5 B* ?. ^+ P
& t9 b: p9 t o! D
自马来语成为国语后,无论在升学、就业,或为个人学术成绩加分计,华裔生要拼出一个优秀的马来文成绩基本上不会有太大的难题,关键是,一旦成绩得手,便从此“金盆洗手”,与之绝缘。对大学理工科学子而言,在此阶段告别马来文或有绝佳的学术理据,但对语文、文学、社科系的同学,相类的反应往往纠结着复杂的外延情结,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无非是教育政策与考试制度的强制性与非人性因素。这也是本邦国立大学中文系/组同学的普遍反应——为何要学习压迫者(至少是公权压迫)的语言?
tvb now,tvbnow,bttvb4 K+ j: e0 B0 s5 m4 c- H6 o# z& N
0 D! m( M2 ^ X4 Ltvb now,tvbnow,bttvb
然而,实际情况是,为了能顺利升大学领官方奖学金,为了能加入公共服务界,为了在公共领域获得擢升……,任谁都知晓高中马来文科优等是SYARAT(条件)之一,而且是SYARATWAJIB(必需条件)。因而造就了一般华裔子弟对该语文的抗拒,但又不得不勉强“辛苦”习之,而华校出身者犹然。
公仔箱論壇. w$ D1 Y* S% D) {1 ?
8 }! ^9 n4 K, @2 b& j6 {" K$ Wtvb now,tvbnow,bttvb
无可否认,语文学习的动力和成效来自个人与该语文的情感联系,包括兴趣、愉悦感等等,因此只能通过诱导,强行不得。一旦语文学习成为一种累赘,再好的环境条件恐怕也会被视为敌对,终而衍生此消彼长的刻板心理。换句话说,一种语文的掌握是以牺牲另外一种语文换取的,鉴于此,母语华语往往成为强制性国语(或作为国际优势语言的英语)的选项性牺牲品。
tvb now,tvbnow,bttvb6 u4 \# e/ Z5 F) p# h2 `! V
tvb now,tvbnow,bttvb. j0 b7 X4 G, \5 i$ h/ b
未了的任务
tvb now,tvbnow,bttvb- \& p I' E+ n( [: y4 K4 T
" p" ?: V* o4 W1 f; ~
在这样的语文政策下,一般华校生的多语条件往往无法有效地开发,但有多少人了解,这可是我们这一代未了的任务啊,纵使其根源首先来自政治。约言之,多语或兼语实践是我们这一代的既成事实和既定目标,我辈可以各种理由规避之,但它终究要转嫁到下一代,届时他们或需付出更沉重的代价,尤其是占大多数,来自郊区和新村的(社会)边缘华裔子弟。事实证明,这个群体的失学率最高,无论母语、国语或英语的掌握皆左支右绌、支离破碎,也因此成为狭隘民族主义者蓄意攻击的话柄。
6 ?* \& Y% s' ?" L+ [; x" ]! O公仔箱論壇
5.39.217.766 L$ u ^- ~1 g# o3 e# e
回顾独立年代,我们的前行代虽面对殖民主语言的软策略收编,却未曾面对如建国后国语政策下的强制性措施。他们自发自动,甚至在英殖民政府的诸多阻挠与打压下“艰苦学习”(南大生的经验为最佳例子),他们对学习民族语文的热情是我辈无法想象的。诚然,我们这一代,硬体学习条件俱足,但为何两代人在语文掌握上会出现如此悬殊的逆反情况呢?
tvb now,tvbnow,bttvb8 ~4 H' u- s' l' I1 m
公仔箱論壇! R4 X1 z- {9 K2 b$ ^3 ~
当下中层华裔知识分子并不少,但兼语实践仍未能有效发挥。在理念的阐释与发挥上,平面媒体除了华文报,马来文如Harian Sinar、Siasah,或英文媒体如《太阳报》(The Sun)、Off TheEdge等都提供了非一般交流平台,端赖有没有走出去的意愿;若进入网络世界,资讯和知识汲取的跨语契机更不在话下了。
P* W2 h7 u# ^: g. V+ k' T& E5.39.217.76
tvb now,tvbnow,bttvb2 j; G9 i4 q' i6 y* w& \
当代备受尊崇的文学批评与翻译理论大师乔治·史坦纳(GerogeSteiner)在《勘误表:审视后的生命》(李根芳译,台北:行人出版社)中把马来西亚列为“彻底的双语文化和社会”,对坚持语言血统纯正论者,史氏间接提出他的质疑:有时候人们确信,只有单语或是个人坚决地植根于自己的母语,才能充分掌握了解这个语言的博大精深。多语者不管对差异或特殊性多么敏感,也永远无法拥有单一语言梦游般的自在……。自从十九世纪以来,这一直是粗糙的种族歧视、民族主义及部族意识形态的暗语及“清壁”策略。只有说母语者可以在神秘的深刻层次,赞扬种族或民族国家的“血统与土地”和“土地与民族魂”(页108-109)。
3 ^" s5 v1 V/ }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p/ F5 A3 P9 J5 o# h
置于当前大马华社语境,史氏的批评对象如此似曾相识,晚近华教运动面对转型所衍生的排他性“二毛子论调”是为一例。而更值得注意的是,这一场论争恰恰是通过这样一个关键性细节——所谓“语言血统纯正”、“根正苗红”潜在意识,揭示了当前华教运动现代性思维的阙如。由此推论,未来华教运动能走多远并不难揣测,而判断的前提是我们能不能接受通过兼语实践排除民族教育中的本质主义阴暗面,进而贯彻/落实语言的民主化大计。
+ f8 J. u; X- B6 o. F" w0 d. |2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 a O! |9 I6 ~' I3 y
知识人的虚妄与落后历史认知
# Y2 ]' u& z1 l' p& [1 x
) y4 D! P$ {7 Q" Z& E! k) H
也许你会惊讶,与上述本质相类的反兼语论调不乏来自马华知识界者。一种人认为本邦结构性问题已根深蒂固,无论推行什么方案皆属徒劳之举,是以,乃有非民族国家或后国家(post-national)理念的提倡。也有人认为既然政策与体制已成“铁律”,何不向外寻求出路,毕竟国外有更大的中文世界舞台?
公仔箱論壇. n- k& G6 ~, `8 B9 y
3 k8 {. r; [ w
前者是以抽离现实情境的离散心态“抵抗国家”,对于群体命运,其暧昧与虚妄性不言可喻。后者则把马来西亚社会与政治现实视为铁板一块,殊不知自三O八政治海啸之后,民心思变,社会渐进转型。那种企图以落后的历史认知来评定当下的处境不仅不合时宜,对在地参与者也有欠公允。际此历史转折的关口,在地实践诚需要绝大的勇气和智慧,没有介入的政治充其量只为满足个人愉悦,与当下问题毫无扞挌。
* D7 ]4 C8 `% ]1 X( m1 a: p5.39.217.76
4 R: H- M4 k8 h* I9 `公仔箱論壇
诚然,在目前阶段,兼语实践不应该是条件与个人能力问题,反之应着眼于它的可能性与作为。如果多元化需赖语文的跨界经营来缔造民主化氛围,还有什么不可以尝试的呢?笔者文学系出身,对文艺界的“择善固执”颇能理解,唯有希望在前线的时评界朋友,还有那经常被念起的、失踪的新新世代,来完成这一场语言革命!
w6 G; M+ q+ ?/ O; y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歡迎光臨 公仔箱論壇 (http://5.39.217.76/)
Powered by Discuz! 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