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未灭/黄进发专栏】称赞民主行动党在中文评论界和社运界似乎是相当政治不正确的事。然而,当别人值得称赞时,我们不应吝于肯定。我们可以质疑行动党推行地方政府选举的诚意,可以批判行动党没有基层、不做政治教育、党内民主不足,可以指责行动党在发展商面前缺乏社会主义理想,却不能不肯定行动党在争取马来人与回教徒方面的努力。![]() 公仔箱論壇( @6 D% P; J$ Z7 e 相对于回教党在要不要全力争取非回教徒方面分成两派,趋中已经成为民主行动党党内共识,并不成为行动党派系之间的路线之争。林冠英、郭素沁、刘镇东、倪可敏等主流派,与邓章钦、巫程豪、黄瑞林等非主流派都一样在策略上重视马来选票,甚至有暗地较劲的意味。 因此,此次林冠英在代表大会上提出“中道马来西亚”,与其说是新口号,毋宁说是为逐渐加强的趋中路线定名,是以包容柔性的“马来西亚人优先”取代平权主义的“马来西亚人的马来西亚”后的另一政治讯号,向马来人招手。而“中道马来西亚”与“一个马来西亚”被舆论相提并论,正说明民联、行动党国阵、巫统之间的“中道政治”竞赛。 5.39.217.76; U& v* q& A# s2 l. K1 ?* t# N 挑战巫统霸权进取路线 这当然不是说,行动党已经完全摆脱了“华人/非马来人本位”的思考模式。从林吉祥以降,它的许多文告仍然明显地以马华、民政、马印国大党为竞争对手。正是这样的思路,让诅咒许月凤成为行动党在霹雳州的招牌菜,最后搞到因为“踩人”而要灰头灰脸地道歉。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s8 }3 t, U+ }' t5 t 与巫统不一样的是,行动党在讨好原来的核心族群(非马来人)之余,并不排斥新族群(马来人),更不以煽动对后者的恐惧来巩固前者的支持。你可以批评行动党大概还没有办法在论述上整合两个社群的利益,但是,这个局限并没有妨碍到行动党争取马来人支持,逐步“非华人化”的布局。 ![]() / O% U8 w2 m2 D9 Q& X 英文《太阳报》报道,行动党在槟州成立了全马联邦、各州第一个包含回教官方机构与回教非政府组织代表的协商理事会(Majlis Shura),抢在巫统、回教党和公正党前面。这件事的最重要意义不在最终这个理事会的运作成效,而在于行动党从回教政治传统里摘取了“协商” 的概念和机制,成功进一步把自己“染绿”,占据中间,让巫统更难妖魔化行动党。从历史的纵深来看,今天的民主行动党其实正在走1964至1965年人民行动党直接面向马来人,以挑战巫统霸权的进取路线。 1 \) G+ V) |" c 巫统霸权建立在马来人政治团结的危机感上,而马来人政治团结则系于其三道族群边界:宗教(宪法第3条)、语文(第152条)与特别地位(第153条)。为了让马来人永远活在恐惧中,巫统必需妖魔化其他宗教 、母语教育与多元文化主义团体、非马来人政党。 % N/ a0 X0 X0 v. {5 P 这说明了为什么阿拉与改宗争议为什么会牵动马来回教徒的神经,而跨宗教咨询理事会也不被允许建立起来。在巫统塑造的“马来人的三大敌人“中,其他宗教缺乏直接接触回教徒的管道,尽管举步维艰,但是还有个别基督徒团体和回教徒组织进行交流;行动党这个老牌“华人沙文主义政党”现在也反攻了;在母语教育与多元文化主义这方面,华社作了多少呢? 公仔箱論壇+ }& n: _* |: C. u" K7 J 华教运动要怎么跨族群9 ~0 P. g) U% M n6 v, i& y q ![]()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 a) a/ H6 \7 o2 r) D 我不禁想起清末的“洋务运动”。1861年,鸦片战争之后的清朝统治阶层看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重要性,发展科技、工业、教育,企图通过现代化让中国富强起来。然而,34年后,这场运动却以作为其最主要成果的北洋舰队在甲午海战中全军覆灭告终。战胜者日本的现代化运动“明治维新”比中国的“洋务运动”迟六年起步,为什么能够迎头赶上?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S3 v) N8 ~- r' d 因为前者不仅引进西方的技术,同时引进了西方的典章制度,改革了日本原来的封建社会;而后者却始终相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看不到西方的船坚炮利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成功,而是政治与社会体制优越性的成果。 “跨族群”的技术和思维层面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E; }) a$ T% @' Y e3 j' k 和洋务运动一样,“跨族群”一样可以有技术和思维层面两个层次。 ![]() 思维性的“跨族群”思考是完全不同一回事。华文教育在马来西亚的存亡,不系于华社是否支持,而是系于整体马来西亚社会(包括非华人、不受华文教育者)能否受惠于华文教育/多语教育并看到其贡献。林连玉精神能不能延续,不在于华人子弟能不能感念他的奋斗和牺牲,而在于马来西亚人能不能从他的抗争中吸取精神的养分,如马丁路德金之于美国人乃至全世界的弱势者。 这样的思考很容易招来批评:当华人都不爱华文教育、纪念林连玉的时候,你要怎样让别人来爱华文教育、纪念林连玉?为什么我们不能转过来这样想:如果连非华人都能够爱华文教育、纪念林连玉时,难道华人不会自然地更爱华文教育、纪念林连玉吗?因此,这不是一个华人、非华人孰先孰后的问题,而是我们到底有没有自信让非华人相信——不是在选举季节——华文教育对马来西亚(尤其是非华人、不谙华文者)有利? 如果没有,那么我们的华教运动,当然必须是自保运动,而“跨族群”就仅仅是不同利益团体的权益性联盟,不能动摇“族”本。 以“跨族群”为“体” 以“跨族群”为“体”,不代表华教运动要抛弃华人,就像行动党不必抛弃华人和回教党不必抛弃马来人一样。今天华教运动的挑战是怎样带领原来的基层群众认识到“跨族群”的“体”。这当然不是容易事:回教党的许多基层还是对党支持基督徒使用阿拉有所保留;行动党的中央代表对林冠英的“中道马来西亚”也兴致缺缺,变成秘书长“自得其乐”。然而,如果回教党和行动党都能够不顾基层的惰性走出“舒适区”,华教运动为什么还不能够?tvb now,tvbnow,bttvb7 |7 N: ^- D0 c9 a" M " X3 f4 n8 Z! {5 K: \! Z 从功利角度去看,你可以说回教党和行动党的勇敢都不那么伟大,都是因为面对多族群选民的形势所逼,看在权力分上不得不耳。而华教运动的“选民”都是华人,“跨族群为体”比起“华社为体”必然掌声更少、嘘声更大。因此,要逆风而行其实需要真正的林连玉精神,有他老人家对本身理想“虽屈于今日,必申于将来”的信念。公仔箱論壇5 ?& l4 N6 D$ e 说到最后,如果华教运动的“跨族群”不要变成“洋务运动”,那么,今天“跨族群”的工作重点不在非华社,而在华社;而最需要学习林连玉精神的,可能也不是学生,而是大人。 |
歡迎光臨 公仔箱論壇 (http://5.39.217.76/) | Powered by Discuz! 7.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