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張炳良﹕教育樞紐 應超越經濟主義
[打印本頁]
作者:
katspi
時間:
2009-10-21 07:12 AM
標題:
張炳良﹕教育樞紐 應超越經濟主義
近月,由於政府大力推動在原有四大傳統支柱產業(金融、旅遊、貿易物流、專業服務)外,再發展六項優勢產業,當中包括教育,作為發展經濟的策略舉措,坊間紛紛以教育產業化作為討論重點。
5.39.217.76$ W" N! e; Z) X. E% z
; s$ g g; Q! }$ ]% ~5.39.217.76
誠然,當一個城市具備教育樞紐的功能、能吸引大量非本地學生時,自然帶來產業及無形貿易「增值」的效應,故不能說不存「產業化」的好處,不過應以超越經濟主義的視野去看待教育樞紐和教育國際化的前景和作用。
0 ]. ?" O% n6 ~( m4 B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v; u8 t5 |3 `& i0 _4 I$ i0 B5.39.217.76
一個能推展國際化教育的樞紐,仍須植根於其本土教育的優勢。儘管社會上對現有教育體制時有批評,但是從國際比較的角度言,香港學校教育的整體水平在世界上獲高度評價(見2007年麥肯錫顧問公司所作的國際研究報告);香港的高等院校質素較高(按新近的國際排名榜,有5所本地大學位列世界200強內),而其師資與研究隊伍組成,在全國及亞洲區內應算是最國際化的。
0 P: K% Y" z! [8 ]" f0 I5.39.217.76
tvb now,tvbnow,bttvb/ D; m4 z1 a6 O" \4 d1 Y$ f$ `
) |; d9 H* _! A% F8 g6 k) V( [
第四波國際化已見端倪
' E- t4 X& C% ctvb now,tvbnow,bttvb
作為教育樞紐,香港尚有其他不少優勝之處——安全、穩定而自由的城市、優秀制度,全球金融中心地位、與中國內地之聯繫、高質課程、英文廣泛使用、多文化環境等等。
6 g! L* {( ]8 L. b Z* w
/ T1 U- ^$ I& m
同時,香港冒起成為教育樞紐,亦是作為21世紀亞洲崛起現象的一部分。過去百多年,教育的國際化經歷幾波的變化。19世紀西盛東衰以來,第一波國際化主要表現為亞洲(及其他地區)學生紛紛前赴歐美西方國家留學。20世紀下半葉,出現第二波,歐美澳高等學府開始「輸出」教育至境外,最早透過與本地機構/院校合辦課程等合作結盟形式,至過去10年,進入第三波,在亞洲一些國家(如新加坡、馬來西亞、以至泰國、越南)開設「海外」分校,體現最直接的輸出。
, r5 J8 v6 v8 q/ Y \3 \( J n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 o9 Z3 n2 i* {' q8 J) l7 G
不過,昔日的進口者也可轉型為出口者,正如上世紀下半葉一些亞洲新興經濟體系能成功地青出於藍,成為出口貿易的表表者一樣。目前,已有迹象顯示一些亞洲國家正逐步超越第三波,開始有一定能力反過來靠本土優質大學及海外大學分校的聚群效應去吸引國際生員(包括發達及發展中國家在內),慢慢構成一種全新的「市場」大環境。東亞的大學群,假以時日及有關國家的策略性發展投資,或有條件與美國東岸大波士頓區(Greater Boston Area)平分春色呢!第四波國際化已見端倪。
}# J* O$ E5 q
- i( K8 Y2 i" ^4 N' T
( |# g0 u$ f' ?: q0 K8 m* M
發展私立大學 刻不容緩
* d, q. F5 E% f0 w3 |
香港作為教育樞紐,其潛力目前仍受限於過分依靠公費院校。政府長期以來把接受大學學位教育的比率,限於適齡人口的18%(雖然加上就讀副學位者,則比率升至六成),在東亞來說,屬於偏低,這既不利於提升香港的人才樞紐能量、以走進知識型經濟,也容易招惹市民質疑國際化的方向(擔心愈是國際化,則愈難滿足本地學生的升學需求)。
2 l$ B& w7 C z7 R
1 x( V2 g. i0 T# ~3 v
因此,發展私立大學,可謂刻不容緩,亦有戰略性必要,以強化教育樞紐的多元佈局。當中關鍵,固然是如何打造具學術質素及研究水平的私立大學,一方面需靠政府政策及質保機制的配合,另方面也要求政府與民間(包括企業)共同投放資源。香港發展國際化教育,切忌淪為學歷文憑生產工廠,必須做到凝聚並展現知識、專才、科研、人文思想的實力,使能產生區域性以至全球性影響力,參與塑造世界與人類社會發展的路徑。換句話說,教育樞紐關乎建立一個國家或城市的軟力量。然則,香港特區無論從全國或區域的角度而言,究竟是否存在軟力量?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D$ q+ \/ M" M0 P
% X& J/ o" l2 t" T0 Y
香港的高校數目,始終太少,因此更不應實行單打獨鬥,本地大學間應以聚群(cluster)合作為主,而非高唱院校間之競爭,以期集合科研人文力量,發展跨科跨校的高階學問中心(或「學院」(academies))。同時,本地院校也應與華南(大珠三角區域)一些院校結盟合作,以壯大關鍵規模(critical mass)。
tvb now,tvbnow,bttvb1 W& i0 b$ }6 w$ M' G
- A) \+ D, Y% r; k公仔箱論壇
國際化並不等於「歐美化」,它呼喚一種肯定並促進文化與知識多元兼容的全球觀,而立足亞洲,香港作為教育樞紐也應推動重新了解及整理亞洲的文化、思想、學術及歷史傳統,以接駁東西方、連結傳統與現代,樹立亞洲學風的特色,在重視源自西方的現代科研與工具理性的同時,不會忽略亞洲多姿多采的人文與歷史。
7 Q( W6 @! ]* B' F9 w$ H. a. v
0 G Z; _5 K# o# G# i3 s+ c- v
作者是行政會議成員
歡迎光臨 公仔箱論壇 (http://5.39.217.76/)
Powered by Discuz! 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