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標題: 新產業之路難闖也要闖 [打印本頁]

作者: vesuvius    時間: 2009-10-11 12:05 PM     標題: 新產業之路難闖也要闖

金融海嘯一周年過去,全球各國都希望從中吸取教訓,香港雖然未在資產泡沫潮中受到重創,但產業偏重地產金融的情況亦已引起社會注視。為了糾正過分傾斜的情況,政府提出發展醫療、教育等多項新產業,究竟這些新目標如何啟動,相信即將發表的《施政報告》,將會露出端倪。) ~8 |$ q; b& _- w6 P" X5 }

. L# ?; Y# Y& T: u" e8 O" a  由美國擴散的有毒金融資產,把全球推向衰退深淵,香港受的衝擊較少,原因是回歸後經歷了亞洲金融風暴、科網股爆破和沙士威脅,港人風險和危機意識仍高,加上鄰近中國內地,託庇於內地高速增長的環境。然而,香港過去一貫依賴出口、金融和地產業,收入多元化,而且與西方關係非常密切,面對美歐國家經濟有可能陷入長期呆滯、金融市場又受全球化影響大上大落,如何尋求產業多元化,是必須及早籌謀的重要課題。2 z; ^1 A$ @* A3 ^! f7 Z% ?- q

; m3 A$ y$ h7 atvb now,tvbnow,bttvb  不能過分倚賴金融地產
" f: J8 p9 s, J4 r, l公仔箱論壇
2 i2 t. i$ ?8 Rtvb now,tvbnow,bttvb  香港難再長期集中倚賴金融、地產,為了回應挑戰,政府陸續提出開發新產業,包括教育、醫療、創意產業,期望這些目標日後可以開花結果,成為穩定本地經濟的因素。
7 Q( S9 q# V: }+ H) r) B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4 B! O$ p3 F4 n  O, E+ _) ~
  本港要發展新產業,既要借鑑外國經驗,同時也要兼顧本地條件限制。香港發展新產業最主要面對兩大問題,一是人才,問題可以靠輸入解決,這方面需要入境及移民政策配合;二是成本,這方面則要挑選有高附加價值的產業,不能人有我有、人做我做。以醫療為例,近年泰國、印度等新興經濟大搞醫療旅遊,印度的醫療服務集團覷準美國市場,提供價廉物美的整容、驗身服務,大收旺場。不過,香港地價貴、薪金貴,無法和鄰近地區競爭醫療旅遊的市場,有意見認為,本港有兩所設有醫學院的大學,同時又有高質素的私立醫院,這些機構可以提供高水平的治療服務,所以香港不應走印度之路,而應像瑞士、美國等先進國家,走高檔市場,或者提供高水平的治療服務。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X' b( H* Y. Z  {" j5 `% t  J
5.39.217.76, p. ~& i% U- i
  香港要把治療服務變成產業,概念上可行,實行起來卻有不少困難要克服,最簡單是土地問題,必須特別處理。另外,本港的醫療體系,一向以服務港人為主,一旦要變成一盤生意,就有可能出現爭奪資源的問題,以產科為例,近年不少內地婦女愛來港產子,結果令公私營醫院出現人滿之患,最近是本地孕婦產子的高峰期,公立醫院就要宣布停收內地人預訂全費的產科服務,假如香港醫療服務全面開放,必須清楚分配資源,以免引起不滿聲音。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T2 `& K- }/ [
2 q$ r0 x- \6 U, l* I
  小心分配資源免添雜音8 E8 C2 Z* W: g, N1 U9 H

7 C3 i; M; t2 [3 B& Q( G5 G5.39.217.76  醫療產業化要考慮本地需求,同樣地,教育產業化也有相同情況,在三三四新高中學制下,本地大學無論設施和師資都會拉緊,假如要再進行產業化,如何吸納外地學生,同時避免影響本地學生升學機會,是教育當局現時已積極研究的課題。
6 g6 }$ @! |- m$ a- I! l, i- I& E5.39.217.768 X  n: `9 A* V
  中央政策組首席顧問劉兆佳日前接受訪問,大談六大產業,頗有鳴鑼開道之意。香港產業欠缺多元化,長久以來廣為社會批評,一場金融海嘯,猶如暮鼓晨鐘,提醒香港不能對潛在危機視而不見。政府提出發展新產業的方向正確,但具體如何疏導各種執行上的難題,避免未見成果,內部先起爭拗,相信要待即將公布的《施政報告》進一步釋疑。




歡迎光臨 公仔箱論壇 (http://5.39.217.76/) Powered by Discuz! 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