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六四是不是「反革命
[打印本頁]
作者:
leepuyun
時間:
2009-6-3 10:09 AM
標題:
六四是不是「反革命
二十年前,一九八九年四月十七日,首波悼念胡耀邦的北京學生聚集天安門廣場,星火燎原,情勢一發不可遏止;四月二十六日,人民日報發表社論,題為〈必須旗幟鮮明地反對動亂〉,並將這場民主運動指為「少數人發動的反革命動亂」。 四二六社論的「定性」,火上加油;運動頓時從天安門漸漸蔓延擴展至全國各地,終於演成六四事件。如今匆匆二十年過去,六四事件的「定性」問題,仍未解決。 四二六社論的定性站不住腳。若謂是「少數人發動的反革命動亂」,但全國數億人次參與的運動並不是「少數人」,且民主解放的主張其實原是中共「人民革命」的號召而非「反革命」,動亂若係指叛變亦是莫須有的欲加之罪。 二十年來,北京當局似亦嘗試修正對六四的定性,「反革命動亂」的說法已經罕見,而漸漸出現「北京事件」、「八九那件事」之類中性詞彙。因為,中共新一代領導人心裡應當皆很明白,之所以造成六四事件,是因當時的黨政治理與民間的期待出現重大落差;時至二十年後的今日,主政者其實更沒有理由斥責學生當年所表達的理念與期待;而必須承認,學生們其實是指出了主政者在「革命」表現上的殘缺與落後,自不能將學生指為「反革命」。甚至可以這麼說,改革開放也是六四學生心之所嚮,只是他們的期待更高於此而已。因此,即使就中共在文字章典上的精神正統而言,六四也是「革命」的,而不是「反革命」! 六四已與五四的歷史脈絡聯結。六四發生當年,正是五四運動七十周年;而六四可謂是五四的晉階,亦是中國的民主思維更趨草根化的重大進程。例如,五四人物存留在記憶中的是胡適、陳獨秀等學者;但六四存留在記憶中的人物,卻是真正的學運領袖。何況,五四當年,即使大師級的學者,也仍如無頭蒼蠅一般地在九流十家中衝闖;但六四畢竟加上了七十年的歷史滄桑,一般學生的定見已不難超越五四當年的先驅。如果五四是中共眼中的神聖民主運動,六四當然也是。北京當局應思考的是,不必將六四打成「反革命」,而當自我檢討,是否回應並實踐了自五四至六四一脈相承的中國人民的期待? 中國大陸民間,對六四有兩種評價。一、六四收場,換來二十年的經濟發展、大國崛起;二、六四不死,中共在六四的教訓之後勵精圖治,回饋人民。這兩種看法皆證實了六四的重大意義。就中國而言,六四對民主自由的解放主張,也許在朝野間對程度及階段有不同的思慮,但終究不能否認其「革命性」,亦即不能指其為「反革命」。後人將永遠如此看待五四,也將永遠如此看待六四。 再以六四看兩岸關係。其實,國共內戰,也是發生在前述那個「沒頭蒼蠅的時代」,火中取栗,卻未必確有澄清天下的真知灼見;現在國民黨政府經威權統治終於走上民主,共產黨政權經幾次治理浩劫終於走上改革開放,即可證昨非而今是。如今到了馬英九、胡錦濤這一代,兩岸關係當然仍舊存有許多程度及階段的缺口,但雙方心中皆應十分明白,什麼是正確的而暫時做不到的,什麼又是錯的而千萬不能做的。 六四雖未深入兩岸關係,但六四的民主憧憬卻無兩岸的分際可言。準此以言,不論對內對外,北京當局眼前應只是尚做不到「民主」的標準,卻不能否定這個標準。此即所謂「是正確的而暫時做不到的」。至於什麼是錯的而千萬不能做的?這應是指,兩岸如今可謂是重新又回頭面對在五四尚未了結的治國方案大辯論,而絕不能再是一場軍事內戰。 六四曾經造成中國秩序動盪,就此或許也可說是一場「動亂」吧;但六四的精神卻不是「反革命」,反而是青年們對「革命」最天真與最熾烈的信仰與追求。中共領導人即使口裡不便如此說,但心裡要明白:中國的方向只有一個,從五四到六四皆是指往這個方向。
歡迎光臨 公仔箱論壇 (http://5.39.217.76/)
Powered by Discuz! 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