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港啟用的賀聲未歇,南部已傳來高雄港的哀怨。二月高雄港貨櫃裝卸量衰退一成多,創下七年來單月新低;航運界將此解讀為台北港帶來的「排擠效應」,並預估衝擊將持續擴大。 . k% ]! k$ v C6 n; l公仔箱論壇 3 o. I/ i/ h# D% x, ]& H三月初才正式營運的台北港,要為高雄港二月的衰退負責,或許稍嫌誇張;但僅在試營運期間即造成如此的衝搫,未來排擠效應只會與日俱增,是可以預見的大勢。這種「南貨北奪」的現象,政治人物今天恐怕沒有機會炒作成「南北」或「藍綠」之爭;因為受到更嚴重擠壓的還有基隆港,若不設法轉型,就得面對凋敝。更深刻地說,台北港啟用不僅衝擊了現有港埠的營運,它更挑戰了政府決策布局的思維。tvb now,tvbnow,bttvb5 l' f- v F! P2 o0 @" ]7 g1 |
: X5 q9 M8 I. p! X5.39.217.76不論藍綠,台灣執政者一向都崇奉「投資就是進步、建設等於繁榮」的觀念,把推動建設當成政績展示的重心。近年因政黨輪替,更加劇了各類建設的加碼競賽;但人們也看到了種種過度建設及草率決策的後遺症。 3 n1 |" W" e) u; ptvb now,tvbnow,bttvb, V7 Y/ Q5 A' Y. @1 c0 w3 h( ~
以台北港為例,這是首座由民間業者以BOT方式興建的港埠,長榮、萬海、陽明等三家航運業者出資兩百億元,取得五十年的經營權。政府不必付出分毫,每年還可坐收四億多權利金,看似是一門好生意。然而,新港興起,勢必牽動全台港埠吞吐的大挪移,如果不能把攬貨的大餅做大,便必會造成原有港灣的式微。如果因此更造成南北、東西各地港都的蕭條,乃至人口的失業或外移,那豈是政府每年四億多權利金所能彌補?) X9 @5 `, a( C4 [5 o' x
- }( N. v$ R- V9 a, F, Z台北港的排擠效應才初現端倪,如果要舉更明顯的例子,不妨看高鐵對整個西部交通運輸的衝擊。高鐵通車後,島內航空業者雖採取聯合策略對抗,仍宣告不支,僅剩華信還在減班苦撐;公路客運及台鐵也分受重創。這樣的衝擊,其實早在高鐵通車之前即可預期,但政府採取了什麼因應對策嗎?沒有,至少我們看不到!執政者把這些後果都直接留給人民和業者自己去承受了。5.39.217.766 H o+ b" |" s& g3 ?$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