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養寵心得]
疾病與難病對策 2
[打印本頁]
作者:
timmychoo
時間:
2021-12-7 02:18 PM
標題:
疾病與難病對策 2
夾尾
家中炒菜的鹽包即可用, 用量可以多一些, 個人經驗來說, 8吋缸, 7分滿水, 用2大湯匙ok(平匙)。
我是每天換水1/3, 然後再補充半湯匙鹽巴, 如果判斷沒錯....大大的魚應該是夾尾之後接著會搖頭囉?!
白點病
初期魚體出現數粒小白點,末期則全身佈滿白點,二次感染合併水黴病及細菌感染,至嚴重時,則藥石罔效。
投入適量甲基藍藥水,每10加侖水 4~8cc, 無底砂配合過濾系統容器,藥量宜減為二分之一至四分之一,
或將患病的魚放在百分之一的食鹽水中,亦可治癒。
(成蟲殺除難,但仔蟲殺除容易,故維持水中有效藥劑約7~20天左右,即可完全撲滅)
症狀:
初期搖頭狂奔對著水流處朝聖、中期尾鰭胸鰭出現白點、末期全身佈滿白點。
發生時機:
水溫差過大...通常是天氣變冷...常發生在季節交換時期...以及忽冷忽熱的冬天
。
治療方式:
魚帥是目前用過最好用的...三小時內控制疫情不在搖頭狂奔...8小時白點改善24小時8成的魚都看不到白點...重症3天後魚全部恢復正常
。
淡水的白點蟲和海水的白點蟲,二者都是小型纖毛蟲綱的原生動物, 此病症通常還會伴隨著其他的鰓和鰭得寄生蟲
(其体表的白點即是寄生蟲的本体)。
寄生蟲的週邊的表皮呈白色狀者也有,白點愈多則表示寄生狀態愈為嚴重。
淡水熱帶魚最易感染疾病, 魚体全面會出現直徑1mm以下的白色細點, 接下會像感冒似的會有發抖的狀況,
並且一定會從各鰭發病之後再擴散至全身,如不予處置時,將會漸次衰弱不久就會死亡。這是淡水魚典型病症。
儘管魚發病率不多,但也不是說完全不會發病,所以大意不得。
將水溫調高約31度c, 並使用甲基藍藥浴, 如染病時需清潔魚箱並用熱水清潔, 持續藥浴.
明顯的症狀:
皮膚、魚鰭和鰓上有小小的白色囊腫,每個囊腫的直徑約為1公釐, 有些囊腫會融合在一起而形成形狀不規則的白斑,
嚴重感染的魚, 看起來全身撒上了鹽或糖霜,他會在岩石或砂石上摩擦,鰓部的開閉次數增加,魚池中重度感染的魚,
通常會聚在水草間的淺水處,常會引起二次性的細菌性感染。
發生原因 :
寄生蟲以宿主的纖維為食,成熟後會脫離魚體, 在魚池或水族箱底部將自己包在一層膜裡面,在裡面的寄生蟲分裂數次,
每一個這樣得囊孢, 最後都會產生好幾百個具有感染能力的浮游蟲群,到處游動以尋找新的魚類宿主,
如果在短時間內沒有找到就會死亡。
整個循環生活史所需得時間隨溫度而有變化,在熱帶水域中就比溫帶快得多。
淡水白點蟲的整個生活週期在21度C, 需要3或4天,在10度C之下, 則至少要5週,這種寄生蟲再低溫會螯伏一段相當長的時間,
海水白點蟲則需要較高的溫度,在20度C下很少照成問題。
水族箱或花園魚池中的魚如果密度較高,則會增加這種寄生蟲傳播的機會。
水族旗艦網治療和控制:
當附著在宿主身上時,白點蟲會藏在皮膚的最外層底下,所以可以躲過藥物的治療。
因此化學控制法,就是在水中添加化學藥物的方式,主要是針對蟲體自由遊動的階段。
現在市面上有許多治療淡水白點蟲的優良藥品,但是有些淡水魚類, 如泥鰍和無鱗的鯰魚對某些藥稍微敏感了一點。
在這種情況下,控制的方法就可以改為每3到5天就將水溫提高到32度C幾小時,但前提是水中的魚必須可以忍受這樣的溫度,
將魚池或水族箱的水維持在20度C或更高溫,空缸、空池至少7天的時間,通常就能除去白點蟲了。
如果要想有效地控制白點病,適當的治療是有必要的,因為這種病可能是經由新魚帶進來的,所以應該要有適當的隔離期和治療時間,
假如水草和活餌在前幾天有和其他的魚接觸的話,白點也可能會藉由他們而傳入。
預防:
多發生於水溫不穩定時, 因此控制水溫誤差在3度c時, 可能較具成效, 並避免購入病魚
。
黑點病:
病魚頭部可見長形的淺黃色孢囊,其孢囊成熟時,呈黑色,即搖尾幼蟲與後囊幼蟲,它們亦侵襲魚體眼睛、肌肉、血管、鰓、內臟器官,
若於眼睛的水晶體部位發現不透明的斑塊,則有可能受到感染, 此病不具傳染性,但是會傷害肌肉組織及使眼睛受到或失明,
嚴重時可致死,目前並無藥可癒,僅可用消毒過的針,或鑷子將蟲挑除
。
歡迎光臨 公仔箱論壇 (http://5.39.217.76/)
Powered by Discuz! 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