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張炳良﹕教學語言微調 能否走出迷思?
[打印本頁]
作者:
ivankong
時間:
2009-1-21 10:07 AM
標題:
張炳良﹕教學語言微調 能否走出迷思?
【明報專訊】經歷超過1年與教育界各方面的諮詢和摸底,教育局提出了一個看來不獲掌聲的教學語言政策微調方案。反對者認為,方案雖曰微調,實乃轉軚大手術,更有聲稱經此微調,原有的母語教學政策已宣布死刑。在微調方案下,容許中學按自身情况決定以「分班」、「分組」、「分科」及甎峞u分時段」安排學生以英語學習。但有人認為,將來雖無「中中」、「英中」標籤,但校內分「中文班」、「英文班」、「彈性班」所帶來學生之間的標籤效應,可能更烈。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2 A2 K% B0 h; m5 v5 H4 E. f1 B/ w
既然如此各不討好,則是否一動不如一靜更好?為何教育局長[url=]孫明揚 [/url]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教學語言問題在香港現實環境下,從來就是一個老大難問題,折騰社會及教育界已多個10年。要求改變現行初中教學語言政策(特別是「中中」、「英中」的「上車下車」機制——即不符水平條件的英中要下車、達標的中中可轉為英中)的聲音,此起彼落,致政府不能原地踏步。現時的問題反是﹕經此微調,究竟社會上、學校及政府皆可從過去多年的折騰中釋放出來,還是仍要在語言迷思下糾纏不清?
& O1 i$ y7 |, C; K6 B, d! S; h5 }
香港是重「英」輕「中」社會
tvb now,tvbnow,bttvb5 A x6 ~0 e( ~; {, r& C
我們首要承認,自港英殖民地時期以來,香港就是一個重「英」輕「中」的社會,上世紀60年代教育界及有識之士發動中文運動,終逼令港英政府於1974年把中文也列為法定語文,但中英文地位不同的現實未有改變。當中原因不止政治性(即香港為英治殖民地,故英文自然是強勢語言,政治與法律上行使霸權),而且二戰之後,國際經濟秩序以美英為首,英文既是經濟貿易、也是科學與學術的通用語言(lingua franca),學生與家長以至學校無不趨之若鶩,是這樣一股無情的市場力量在維持重「英」輕「中」的趨勢,以致儘管1980年代政府已鼓勵(但不強制)中學使用母語教學,而教育界多年來也疾聲力陳母語更有利於學子們學習,但是情况卻變本加厲,不少學校寧可中英文夾雜、英書中教,也要以「英中」為名;然而學生學得苦,教師也教得苦。那時主流看法否決中英夾雜,批為「掛羊頭賣狗肉」。
5.39.217.763 V" `, T' h. v6 H3 W4 f
終於政府忍無可忍,也因97回歸,理應重視母語,故才有政治意志強制母語教學,不過卻不敢一刀切,反讓100多間合乎條件(即教師能用英文教、學生能用英文學)的中學正名為「英中」,餘皆「中中」,因而一大批原來「英中」被迫易位,帶來辦學團體、校長、教師、學生、家長的強烈反彈,從此前特首[url=]董建華 [/url]多了一項罪名,就是強迫母語教學、弄垮港人英文水平。民情不變、市場力量不變,政府需要妥協,於是便有「上車下車」機制之設,讓一些「中中」仍有機會改善條件轉為「英中」。強制母語教學政策於是不單未能提升中文地位,反而進一步把學校以語言標籤,實際上助長重英輕中,違反政策原意,而「中中」更少機會使用英文,致學生在升上大學時處於劣勢(據中文大學曾榮光教授追蹤研究所得)。這種教學理念與市場力量之衝突,才是當今教學語言政策的兩難所在,不承認此兩難之存在,而只強調單一考量(即教學的正確性,或是英語的重要性),恐怕解決不了問題。
) |2 |% ^! h& k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應把教學語言抉擇權回歸學校
. |+ J$ ?! [/ C公仔箱論壇
我以前在本欄一直主張,政府不應再當語文警察,應把教學語言的抉擇權回歸學校,讓他們在「校本」管理的精神和機制下,因應學生需要與能力、學校條件和校內語境,以及其辦學宗旨,自行決定用中文或英文授課,及有需要時如何分班、分科去做。另一重要前提,就是學生為本,一定要符合學生學習最佳利益,若是學生英文能力有限而強行以英語授課或使用英文課本,或是強制教師「惡補」英語以求達標而不理教與學效果,又或是罔顧學科性質內容限用英語,則是逆學生利益而行。
: ~, l4 o8 c" r+ i; f5 B
不過,這樣做仍解決不了市場力量的壓力,重視英文(不一定同時輕視中文,特別是在今天中國崛起的世紀)的趨勢,仍會驅使家長們要求學校多用英文(辦英文班、混合班等),而學校從收生考慮也得靈活回應市場需求。這就回到一個根本的問題,如何在香港的社會需要和國際城市定位下令年輕一代中英兼備。我們得承認,學習語言能力因人而異,因此不應由一開始便以某種語文能力劃定的標準去把學生一刀切作語言分流、形成中英對壘,這不利於香港作為雙語(或兩文三語)城市的發展。但雙語不必然得於中英兼擅(即同時精通),而也包括中英兼備(即可達粗略操作水平)。
2 e4 u! w1 f9 _8 y |- n, j [
當局宜加強支援學校中英文發展
; L# {$ u5 @0 p6 C) e6 c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香港從來就是一個中英文共存、「中英夾雜」(mixed code)的社會語境,我們不用以清教徒式角度視之,在課堂上用英文書而中英夾雜授課也不見得必然窒息學習。簡化、僵化地把學生作「中文班」「英文班」分流,當然有其標籤效應,學校須小心處理;不過因應不同學科性質及其對語文的要求程度,其實有一定空間去設計合乎學習目標、學生需要與能力的教學語言策略出來。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w$ [, `7 G2 [; p& {
只要學校不作惡性短期行為,家長們不但求用「英」棄「中」,而兩者皆以學生福祉為依靠,當可減低任何「異化變質」([url=]張文光 [/url]議員語)的風險。教育當局也切忌用死板的語言學能成績劃線,或是僵化官僚地監控中英文使用情况,而是積極加強對學校中英文發展的支援,則有望扭轉目前折騰之局。最終還是把教學問題,交還教育專業決定。
tvb now,tvbnow,bttvb w- r, n% {( n# Q1 L" B
作者:
jjwah
時間:
2009-1-21 11:15 AM
一動不如一靜咪重好‧好似以前咁咪重好
歡迎光臨 公仔箱論壇 (http://5.39.217.76/)
Powered by Discuz! 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