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一人抗戰 讓看不見的被看見
[打印本頁]
作者:
christ1188
時間:
2009-1-18 01:43 AM
標題:
一人抗戰 讓看不見的被看見
「我們在香港土生土長,年年有交稅,是不是我們的性命沒有華人般矜貴?」一名尼泊爾爸爸替吸毒死去的兒子哭訴,時刻警惕融樂會倡議總監王惠芬,要為這群社會上「看不見的」少數族裔人士爭取權益。 憑無比堅毅的意志,王惠芬11歲由內地來港,曾居住木屋區、臨屋區,最後大學畢業當上社工,卻毅然放棄收入穩定的工作,孤身走上爭取種族共融的公義之路。10年盡嘗甜酸苦辣,昨終獲優秀社工殊榮,努力獲得肯定。 獲優秀社工殊榮 由香港社會工作人員協會主辦、《明報》及JUMP協辦的第18屆優秀社工選舉,經兩輪評審後選出2名優秀社工及2名年資5年以下的新秀社工。 王惠芬(Fermi)11歲從福建來港,在鑽石山木屋區和九龍灣臨屋區長大。王家有5兄弟姊妹,父親、姊姊和弟弟來港後分別被驗出是輕度弱智。她坦言,一家人一直自食其力,各有工作,想當社工不是因為當年受過歧視,而是希望找一份「可以幫人,又有糧出」的工作。 曾當外展社工 上司不允服務少數族裔 她常想,不相識的人碰面可不可以互打招呼?世界可以多點關愛?她曾經很疑惑自己會不會也是弱智,但後來覺得自己只是單純,或正因這份單純,令她可以不計回報地服務少數族裔。 她在1998年當外展社工時接觸到失學的少數族裔青年,但當時的上司卻表明「在中國人的社會應該服務中國人」,王惠芬最後只好離開。 其後一名尼泊爾裔父親在公園碰到她,隨即雙膝脆下哭求她幫助,說走訪過10多間社福機構,均以「少數族裔不是他們的服務對象」為由,拒絕幫助他吸毒的兒子。想到當今香港仍有求助無門之事,令王惠芬想了很多,在無資金的情下,2001年她毅然創立融樂會。 她最印象深刻的,是03年兩個月內有4名15至17歲的少數族裔青年因吸毒喪生,由她奔走籌辦喪禮,其中一名去世青年的爸爸一句﹕「我們的性命沒有華人般矜貴、值錢」,令她感慨良多。「如果換了是港人青年,社會必然十分關注。」她慨嘆。 一周工作7天 戶口永少於5000元 王說,當時仍和家人同住,每天除了吃飯搭車都不花錢,一星期工作7天,朝8晚12,銀行戶口永遠不足5000元,有時更要姊姊接濟。她說,當時很多少數族裔青年因失學而無處可去,她提供輔導並協助吸毒青年入正生書院戒毒,憑一股衝勁,她專注政策倡議,經常和官員、立法會議員等見面,成功爭取戒毒中心接收少數族裔,亦有更多主流學校接收他們讀書。 眼見社福機構有愈來愈多有關少數族裔的服務,王的努力亦漸見成果,當初希望更多少數族裔兒童可入讀主流學校及推行《種族歧視條例》的心願亦一一達成,但對於現時鮮有社工挑戰社會不公平制度,她仍然有火﹕「社福機構只是要社工不停寫報告爭撥款,但社工其中一項職責,就是要追求公義吧!」
作者:
jjwah
時間:
2009-1-18 09:31 AM
堅持呀黄惠芬這世上太少這些人
歡迎光臨 公仔箱論壇 (http://5.39.217.76/)
Powered by Discuz! 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