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時事討論]
學習死亡(陳健民) - 陳健民
[打印本頁]
作者:
itsctsu
時間:
2019-3-26 05:00 PM
標題:
學習死亡(陳健民) - 陳健民
) z+ Y0 Q$ k& s
tvb now,tvbnow,bttvb) L' Z6 H- p1 o8 c# w+ i; k
父親放下沉重的軀殼,開始另一個旅程。很是不捨,但我心平靜,靠近他的耳朵,說了一聲多謝。多謝他雖歷勞苦愁煩,仍堅毅不拔撫育我們長大。我亦感恩佔中案審訊讓我提早離開大學教席,有更充裕時間陪伴老父走他在世最後一段路。禍福相繫,我再次學到凡事不要太快下定論,莫大喜、莫大悲。
3 P* I: y! P3 g5 Q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y3 w+ M& O: Q3 f
2003年時,我倒不是這樣淡定。婆婆行動不便,身體一天比一天衰弱,必須送到安老院。我知道剩下的時間不多,卻發覺自己對如何照顧臨終病人一籌莫展。學者的自然反應是從書本中尋求指引。令我驚訝的,是在大型書店中幾乎找不到一本相關的書籍;相反,我看到大量有關照顧兒童的暢銷書,從嬰孩到少年的身心理健康,應有盡用。這便是「軀體社會」(Somatic Society)──對年輕的生命過度寵愛,卻忽視、隔離甚至厭惡身體衰敗的老人。這背後,是一種將生命價值與生產力掛鈎的意識型態。
6 l, e+ P! t5 ^
tvb now,tvbnow,bttvb# j; Z$ h+ c* o" R$ S* T' C
幸好,當時在書架上找到了《西藏生死書》。此書不單談論佛教的死亡觀,其中一章「對臨終關懷者的叮嚀」更提供非常實用的指引。我學習了陪伴臨終的婆婆,毋須太多說話,安靜地牽着她的手、觸摸她的頭、鼓勵她述說自己的故事,偶而插一句話,肯定她的苦心、努力、對家人和朋友的貢獻。我也學習聆聽她內疚的聲音,開解、安慰和協助她與他人及自己和解。我看到婆婆如何從悲苦中漸漸肯定自己的人生,雖有攀緣,但不怨恨。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1 W, M4 h7 D, t/ {3 j
5.39.217.76% p7 p& X3 P, x3 d
其實人走向死亡,是走進生命的課堂。和孔子的教導不同,西藏人相信「未知死,焉知生」。藏傳佛教的其中一種修行是把少年人帶到懸崖邊默想,讓他們體驗生與死只是一步之遙。「只有懂得生命是多麼脆弱的人,才知道生命有多可貴。」知道生命可貴卻又稍縱即逝,便會用心去活而不會成為生活的奴隸,臨終時便沒有攀緣、渴望和執着。這便是生死無悔。
3 B3 Q) I7 p. s0 \! v& N; b2 C1 m公仔箱論壇
& W) D2 e/ p/ t! f5 `
現代人倒不是這樣,我們對死亡或者避之則吉,或者覺得避無可避時自然懂得應對。我們將殯儀館和墳場建在隱蔽偏遠的地方,連望到這種景觀的單位樓價便會下跌;我們在路上遇到靈柩車會心裏不安,有些人參加完喪禮會頭暈作嘔。死亡就像傳染病,連死者家屬都帶有「病毒」,要與常人隔離,不能出席他人的壽辰婚宴。我們將死亡排除在生活以外,甚至將瀕死的老人安置在視線的死角,而不曉得疾病、受苦、死亡是人人必經的階段,我們和臨終者都可以在這段路上學到人生寶貴的一課。
tvb now,tvbnow,bttvb5 m$ J+ z$ j$ h: R8 ~. D! ? I
5 l; z/ S+ Y, u( { A/ v5.39.217.76
父親當年逃避共產黨的迫害,踏單車南下香港,為的是追尋平靜的生活。他一生難苦奮鬥,只求子女健康成長、安居樂業。過去兩年,他身體轉壞,家人悉心照料。唯一令他擔心的,是我因佔中案惹上官非,不知會否鋃鐺入獄。感恩這段日子,讓我們可以牽牽手,微笑對望,一起學習放下的功課。
3 I% b) D# e/ T. r$ R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c6 M( e3 M3 X8 K& x: p. d9 ^" |3 ?; a
陳健民
歡迎光臨 公仔箱論壇 (http://5.39.217.76/)
Powered by Discuz! 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