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老師墮樓離世,令人神傷。事件正由獨立委員會調查之中,希望能查個水落石出。這宗不幸事件引起教育界內外的強烈反響,到底這是個別事件還是有典型意義呢?到底同類型的悲劇能否避免呢?這需要我們冷靜和仔細分析,在制度和環境之中尋求答案。tvb now,tvbnow,bttvb$ o& C4 A4 H$ q' C) L
9 p1 n5 [ V' H$ |& w2 r, Y5.39.217.76暫且不談這宗不幸事件,近年來學校管理的種種問題的確有增加的趨勢。毫無疑問,大多數校長盡心盡力,值得尊敬;但也不能否認,這次事件之所以一石激起千重浪,因部份人感同身受,不少人歸咎於2004年「校本管理」制度的實施。. U4 d4 W7 {* j$ o
0 C8 C7 [& I0 \ _
「校本管理」(school-based management)是源自外國的概念,它相對於由政府對學校進行劃一管理的「外控管理」(externally-controlled management)。簡單說,昔日香港教育署對學校實施「外控管理」,由課程到桌椅,都高度劃一,校長們只須依章辦事就可以了,甚少彈性可言。到了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不少教育界人士推崇「校本課程」、「校本管理」,希望校長、教師們享有更大的自主性,以他們的教育專業知識針對學生的特質和情況作出調整。教育署在九十年代推出的「學校管理新措施」(SMI)試驗計劃的重點之一,便是加強校長和老師的團隊參與精神,令學校發展更加蓬勃有力。這個時期的實踐,相當接近「校本管理」的原有精神。+ ^* O; x! ?+ E, k
0 a3 S; R1 Q, [8 ^
2004年,政府修訂《教育條例》,名為落實「校本管理」,可惜實際上遠離校本管理的核心精神。這次改革的核心是改變校董會的法定地位和組成方式,這是「管治」(governance)而非「管理」(management)層面的改革。最近的悲劇顯示,無論校董會成員有多熱誠,他們始終無法代替校長和教師們在學校現場進行日常管理。更可惜的是,這次改革沒有承接前一階段所強調的團隊參與精神,使不少學校的管理重新回到一種上下級關係分明的體制:教師聽命於校長,校長聽命於法團校董會。法團校董會權力極大,不少校董會很好,但遇上不講理的校監校董,連校長也受盡苦頭,甚至被無理解僱。相反,如果校董會信任校長,則權力就高度集中在校長身上,好校長會善用權力,而濫權的校長則可以令師生永無寧日,近年一些嚴重個案正好反映了這些現象。tvb now,tvbnow,bttvb, g5 Q1 Y) f(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