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後由 itsctsu 於 2018-12-13 11:31 AM 編輯 & `8 Y& K3 i: X3 m3 A+ h4 I5.39.217.76 8 E4 Y& Q% B9 m: ?% V! G5.39.217.76/ l0 w# K# }% R
; p# C3 Q! ^! M h
香港的土地短缺問題一直困擾市民。特首的第二份《施政報告》,着意解決土地不足問題。當大家聚焦在「明日大嶼」計劃時,其實遺忘特首在短中期發展的建議。特首提及「土地共用先導計劃」等公私營合作模式、加快棕地研究及發展、公私營建屋比例會調整至七比三,亦會重推活化工廈提供過渡性房屋等政策。我們認為,如果要在短期興建大量公營及資助房屋,要解決兩個重要問題:尋找及釋放現有空置土地,及解決因政府內部複雜程序而產生的樽頸問題。公仔箱論壇) Q8 o% \$ G# d/ x
/ T: e5 a+ U2 }3 e. Ltvb now,tvbnow,bttvb眾多潛在土地供應措施中,只有棕地、粉嶺高爾夫球場和其他私人娛樂用途土地,以及私人農地是不需要長時間造地。填海雖然可提供大片及完整土地給長遠規劃及發展,但一般要10至20年才可完成。而大部份棕地則有商業活動在進行,包括支援物流及建造業,要他們撤走也要找新的地塊搬遷。在回收粉嶺高爾夫球場方面,社會各方有不同的聲音,政府可能要等待土地供應專責小組的報告才可定奪。而透過公私營合作模式應是短期最有效釋放土地的方案,可以在未來五到十年內釋放新界部份約1,000公頃的私人農地,以填補香港未來十年的土地缺口。 k6 b) ~) M8 H- J$ M, C3 s% d
/ V* Y3 |0 D. ~' m ( T" w o' G0 T2 N5 \' d& s$ }5.39.217.76可參考私人機構參建居屋計劃 - ]5 N% j- W$ V$ N; S3 k2 }: Ytvb now,tvbnow,bttvb $ p5 v2 [- p z* B# p, G, _ 公私營合作並不是一個新概念。香港早在幾十年前開始已經有不同類型的公私營合作模式,當中有成功亦有具爭議的例子,成功的如沙田第一城及太古城,現在已成為完善的社區;具爭議的有天水圍被標籤為「悲情城市」、珀麗灣居民多次抗議削減來往渡輪班次及數碼港被批評為「不務正業」、官商勾結的房地產項目。過往的經驗告訴我們,要確保公私營合作成功的關鍵是:一、如何建立公平、透明和開放的公私營合作機制以避免任何向私人財團傾斜的項目出現;二、考慮設立專門機構如公私營合作管理局去規劃、管理和監督項目。5.39.217.764 U+ l! T; ?. O) e- {/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