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千奇百怪] 一場幾乎滅絕整個人類的大洪水(圖) [打印本頁]
作者: qqonqq 時間: 2018-12-10 07:29 AM 標題: 一場幾乎滅絕整個人類的大洪水(圖)
在人類的早期記憶中,還有一場足以毀滅人類的大洪水。(圖片來源:Adobe Stock)
《聖經 ‧出埃及紀行》說到天空曾下過一場大雹子,伴隨大雹子的是雷鳴與火光,它還特別指出河裡的水都變成了血。埃及古代哲人伊普沃爾記載這場大雹子說:樹林被毀,再也看不到果木牲畜,大雹使昨天存在的東西一夜之間蕩然無存。
墨西哥古代的《編年史》記載:天空已經不是在下雨,而是下火和滾燙的石頭。
巴西也流傳著這樣一則古老的傳說:天宇爆裂,碎片砸了下來,砸爛了地上的東西,砸死了地上的生靈,天和地倒換了位置。
這幾則記載涉及的地區十分廣泛,有亞洲、美洲、非洲。因此我們有理由猜測:在我們不知道的年代裡,地球很可能經歷過一場天上降下隕石的大劫難。當時,天空彷彿破裂一般,大量的石頭帶著火光呼嘯著沖向地球,整個天空被映得一片通紅,大地上烈焰騰騰,一派淒慘之象。
只要我們仔細分析一下這些記憶就會發現,上述記載的災難,都發生在歷史上的同一個時期裡,因此有人推斷這應該是同一場災難的各個地域紀錄。
實際上,地球所經歷的災難遠不止這些。在人類的早期記憶中,還有一場足以毀滅人類的大洪水,所幸及時出現了保存人類及其文明的諾亞方舟。
《聖經》中說:由於人類互相殘殺,人世間充滿著強暴、仇恨和嫉妒。上帝在天上看到人類的種種罪惡,憤怒萬分,決定用洪水毀滅這個已經敗壞的世界,只對義人諾亞特別施恩,並讓他留下有限的生靈。
上帝要求諾亞用歌斐木建造方舟,並把舟的規格和造法傳授給諾亞。此後,諾亞一邊趕造方舟,一邊勸告世人悔改其行為。諾亞建造了龐大的方舟後,聽從上帝的話,把全家八口搬了進去,各種飛禽走獸也一對對趕來,有條不紊地進入方舟。7天后,洪水自天而降,一連下了40個晝夜,人群和動植物全部陷入沒頂之災之中。除諾亞一家人以外,亞當和夏娃的其他後代都被洪水吞沒了,連世界上最高的山峰都低於水面7米。世界毀於洪水之後,水勢漸漸消退,諾亞方舟停靠在亞拉臘山邊,這就是諾亞方舟故事的由來。
與《聖經》記載90%相同的是中國苗族人的記載,他們的民歌中有很詳細的創世紀和洪水記載。不僅如此,各古國都有相似的記載。例如,希臘記載神降洪水,丟克廉得啟示而造了一隻方舟;埃及記載諸神曾使洪水氾濫淹沒世上的人,只有幾個牧羊人爬上高山得救;英國記載一位行義的祖先造了一隻大船而免洪水之禍。
印度記載大洪水時,有一個人造了一隻船得救,但其他生物都死了;波里尼西亞人也記載了洪水故事,指出有一家八口坐獨木船得救;墨西哥的土人則傳說古時有一個人和妻子坐船脫離洪水,後來那船停在山上;秘魯的土人傳說,曾經有一男一女躲在大箱子裡避過洪水;美國印第安人的傳說,指出曾有幾個人坐於船中避過洪水,最後那船停在高山上。此外,亞述人、波斯人、斐濟群島人、愛斯基摩人等都記載了洪水和有一家人得救的故事。
這些古老的記載讓人們有理由相信,那場幾乎滅絕了整個人類的洪水的確存在!
本世紀以來,地質學家陸續在各大陸發現了一些確信是大洪水留下的痕跡。1922年,英國考古學家倫納德‧伍利爵士對巴格達與波斯灣之間的美索不達米亞沙漠地帶進行考察挖掘。在蘇美爾古國吾珥城的五族墓下,伍利和他的助手們發現了整整2米多厚的干淨黏土積層。
在這層沉積層之上是吾珥王族的墓穴,其中有各種陪葬品,如頭盔、樂器、刀劍,還有各種工藝品和刻在黏土書板上的歷史記載,下面則是原始石器時代的文化層。
這層厚達2米的干淨黏土是哪裡來的呢?經過對黏土的分析研究表明,這層乾淨的黏土層屬於洪水沉積後的淤土。由此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在遠古時期,這一帶曾發生過一場巨大的洪水。
20世紀70年代初,兩條美國海洋考察船對墨西哥灣海底進行鑽探考察,從海底鑽出了幾條細條的沉積泥芯,相當於截取了海底的一些地層剖面,並且由沉積泥芯的特點還可以推測當時海水含鹽度和地球氣候變化的情況。
當地質學家研究這些沉積泥芯的時候,竟意外發現,在距今大約1萬多年的沉積層中存在大量孔蟲甲殼(孔蟲是一種微小的單細胞浮游生物,其甲殼中氧同位素含量的比例可以代表其生活期海水的鹽度)。科學家通過對孔蟲甲殼的分析,證明其生活期間,墨西哥灣一帶海中鹽分很低,這說明,當時有大量的淡水湧入墨西哥灣。淡水從何而來呢?科學家們一致認為,這些突如其來的淡水就是洪水。
美洲安第斯山脈也發現一條千米高的海洋沉積線:它起於秘魯,終止於玻利維亞,足足延伸了600千米。這無疑證明,在地球史的某個時期,這裡曾經是一片汪洋。
這些古老傳說和有限的地質考察足以說明:在1萬多年以前,確實發生過一場毀滅人類的大洪水。
作者: daiwei886 時間: 2018-12-16 09:18 PM
Thanks for sharing 多谢分享
歡迎光臨 公仔箱論壇 (http://5.39.217.76/) |
Powered by Discuz! 7.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