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標題: [健康資訊] 別小看中暑!不只白天會發生,獨居老人更要當心夜間中暑 [打印本頁]

作者: li60830    時間: 2018-8-27 04:07 PM     標題: 別小看中暑!不只白天會發生,獨居老人更要當心夜間中暑

別小看中暑!不只白天會發生,獨居老人更要當心夜間中暑
1 j2 y2 u) ^  I3 d) c1 utvb now,tvbnow,bttvb公仔箱論壇$ X2 M4 W7 a% ~- n9 Y
每天都會有各式各樣的遺體送來我們法醫學教室,其中大多是死了很長一段時間的遺體。有的是在自家死亡,遺體就這麼擺了一個月以上;也有的是數年前就死在山中,直到最近才被發現。在解剖台前面對這些有著悲慘過去的亡骸已是我們的家常便飯。tvb now,tvbnow,bttvb- G  S& F5 I9 o' h6 A5 Q
% S) C* O% n) R0 C4 h
[attach]4092386[/attach]5.39.217.768 N( J# {" {$ c& k; k- k' e

* r# ~) S  l/ J% Z! s5.39.217.76
0 j6 Z- c6 {! o" W/ m# h, r8 C% Jtvb now,tvbnow,bttvb5.39.217.765 n' Z0 ^+ d: j  l$ m
不過,最近看到這類遺體的頻率逐漸增加。或許是因為獨自生活的人,也就是所謂的獨居者的數量正在逐漸增加。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1 Y& R; m% b5 f9 ]
1 M( R* J& d! e) A# L; x: R
我們法醫學教室目前的解剖數約是十年前的兩倍。2015年我們總共解剖了320具遺體,資料顯示其中的46%,也就是接近半數左右是獨居者(未公開資料)。由全國統計的資料看來,實施法醫解剖的件數也在增加中。由於沒有人知道獨居者死亡時的狀況,只能當作非自然死亡的遺體進行解剖,故獨居者的增加很可能是全國解剖數增加的原因之一。
5 t7 u  F% U: W2 r# F9 h6 t3 h0 W+ ftvb now,tvbnow,bttvb) }. M" o  L) B8 z
依照日本厚生勞動省所公佈的「平成27年 國民生活基礎調查概況」,日本的獨居戶,也就是獨居者有1351萬7000戶,佔了所有戶口的26.8%。與20年前相比,增加了430萬戶,比例上也增加了4.2%。其中,老年人(65歲以上)的獨居戶增加數最為顯著。1995年時有219萬9000獨居戶,2015年時則是624萬3000獨居戶,足足增加了404萬戶。
8 K& c+ p1 o' a5 b! Dtvb now,tvbnow,bttvb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6 ]5 t# m2 z4 x* R+ D1 ], Y. V
最近十年以來,隨著獨自生活的老年人陸續增加,使人們開始重視夏天中暑的預防對策。依照厚生勞動省的統計,2016年的7~8月,全國因中暑而住院的病患有776人。其中61歲以上的有473人,超過整體的6成。2005年時因中暑而死亡的有328人,2015年這個數字卻成為三倍的968人,而創下許多記錄的2010猛暑,更是讓1731人死於中暑(引自厚生勞動省「人口動態統計」)。
. q7 F! G  z. z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tvb now,tvbnow,bttvb( b: ]& C) S# L  W4 x9 s
[attach]4092387[/attach]1 z1 N6 E+ p+ B* G5 f9 d- c
2 A  ?9 H& Q, V2 }) U- X6 S  s
公仔箱論壇& L; x3 ^, T& J$ \4 V6 Q

: b; {5 J+ P) p: P% u3 s. R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 R1 Y( Q* n& T/ d; M; i8 E5.39.217.76除了因為氣候暖化之外,「獨居者增加」或許也是一個原因。人不只在戶外會中暑,也有許多中暑案例發生在室內。而且麻煩的是,還有不少中暑是發生在晚上睡覺的時候。
9 M" w* M( U0 n3 h( p! ]; V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p, m) P! r; Q. s* i% k2 }4 z
若是白天在戶外因中暑而昏倒,會有周圍的人幫忙叫救護車,但如果是一個人睡覺時出現中暑症狀就不妙了。中暑時,體內的水分與鹽分會逐漸流失,使熱量蓄積在體內。若症狀輕微,只會覺得有些暈眩、站不太穩;但症狀嚴重時,會有肌肉痙攣、劇烈頭痛、嘔吐等症狀。若意識開始模糊,連求救都辦不到。
9 U8 B1 c) @) y4 ?
( l( M+ K- q; r1 l: ztvb now,tvbnow,bttvb事實上,根據東京都監察醫務院針對東京都23區的調查,2014年因中暑而死亡的人有三成是在夜間死亡,2015年則有兩成。而在夜間因中暑而死亡的人們之中,有九成是在室內死亡,大都是因為家裡沒有開空調的關係。許多老年人可能因為節儉,或可能因為偏好,就算家裡有空調也很少使用。也因此,近年來人們開始注意到所謂的「夜間中暑」,特別是睡眠時的中暑。7 B7 Y) ?9 m! R) F( v1 }. B
公仔箱論壇, ~- f9 [# I" I) Y
中暑可能使肌肉溶解公仔箱論壇. y) U3 G3 X& P: k
公仔箱論壇' q/ I1 g5 \- H6 S- i
其實,連我們都無法確定送來我們這裡的遺體中,究竟有多少人是因為中暑而死亡。若死者獨居在家,在死亡後好幾個禮拜才被發現也不奇怪。也就是說,我們在解剖台上看到這些遺體時,遺體通常早已腐敗。用以判斷死者究竟是不是因為中暑而死亡的方法幾乎都不適用。
4 S$ L# |7 H3 j, @8 L( |8 `公仔箱論壇
  y- K% j9 H7 U- l5 T; U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如果是在還活著的時候被搬過來(當然,這種情況下就不是送到法醫學教室,而是送到醫院),應可發現患者的體溫異常地高,不難判斷是中暑。若救護車送來的患者體溫高達,缺乏臨床經驗的我,也只能想到有可能是急性興奮劑中毒,或者是中暑,並做出這樣的診斷。
& U+ n- `5 O' p9 o, ?6 f8 B% C8 I公仔箱論壇
- v& A; B  e$ b* _. V[attach]4092388[/attach]5.39.217.76/ d/ D( c$ q0 g  W6 m1 a
tvb now,tvbnow,bttvb' y! G5 a: z2 _# I8 K

  k' y4 J8 }; ]) t9 L- L& N
$ G  U7 a' \# o
$ K& u6 E( Y+ \. L: j( b( [tvb now,tvbnow,bttvb然而在人死後,身體便不會再產生熱。這麼一來,不管死者有沒有中暑,體溫都會逐漸下降至與周圍氣溫相當。也就是說,如果周圍氣溫是30度C,體溫也會慢慢下降直到變成30度C為止。如果在解剖時,體溫已下降到與周圍氣溫相當接近,就非常難判斷出死者是否是因為中暑而死亡,多數情況下只能將其診斷成「死因不明」。# L9 o& b9 _. f2 u6 v
公仔箱論壇3 s7 S+ T2 _) y! `2 k4 \
這是發生在數年前非常炎熱的8月。一名在自宅獨自生活,被認為在夜晚死亡的70多歲女性被送到我們這裡來。因為剛好住在附近的熟人來家中拜訪,才發現該名女性已在床上過世。這時,她已死亡三天左右。當然,體溫也已經下降到和外界溫度相同了。該名女性沒有外傷,解剖後也看不出臟器有任何異常。由於不曉得其死因為何,故解剖後我們也只能在屍體檢索書的死因一欄中填寫「不明」,準備交出去。
! C+ J2 S( k7 D0 }tvb now,tvbnow,bttvb7 C/ C2 j/ X0 ?. m) W
解剖後我們會用顯微鏡進行檢查,而在我們仔細觀察這名女性死者的臟器時,發現她有一部分肌肉細胞出現溶解的現象(蛋白質正在變性)。
1 Q! C8 O' A9 w5 u  t1 W+ D5.39.217.76  u) d" m  n+ A; K6 z- W
大多數的人體細胞在體溫為37度C左右時仍可保持正常功能,但如果體溫上升得過高,就會出現異變。其中一種異變,就是構成肌肉的骨骼肌細胞因過熱而溶解死亡,使肌肉細胞內的成分流出,並跑到血液內。這種現象叫做「橫紋肌溶解症」。在法醫學教室中,這是診斷重度中暑時極少數可派得上用場的「線索」。, m5 r& A' m  b+ G! @* n; {

0 X5 `) c% S2 F; f2 ?0 J# q公仔箱論壇順帶一提,這裡所說的「橫紋肌」,指的就是位於手、腳等,又稱為骨骼肌的肌肉,也是我們一般印象中的肌肉。不曉得這能不能算是不幸中的大幸,但至少因為這個小小的「線索」,讓她鑑定報告書的死因一欄,從原本的「不明」,改成了「中暑」。
! z; e& }# Q* j4 {' M# q0 r: y[attach]4092389[/attach]
$ f5 G9 `5 \, t; f7 G+ E& S' j# Ptvb now,tvbnow,bttvb本文出自世茂出版《屍體證據:日本法醫揭開解剖台上孤獨、貧窮、衰老與不平等的死亡真相》一書




歡迎光臨 公仔箱論壇 (http://5.39.217.76/) Powered by Discuz! 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