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朝成名天下知。奧運冠軍向來是各國媒體追蹤報道的主角,冠軍成名經歷又向來被媒體濃墨重彩。比較中外媒體對冠軍故事的報道,感覺明顯不同。 J& g$ U6 k, J$ y/ I
4 v- [+ j# E, J8 `, F
中國奧運冠軍的故事往往非常沉重,很有點“苦大仇深”的礪志意味︰很多人都出生在一個生活困難的家庭,艱難困苦磨煉出他們超強的韌性和不屈的精神,經過刻苦努力很不容易地進入國家隊。然後體育生涯又充滿坎坷,連續經歷了無數次失敗,並在魔鬼訓練中經歷過骨折、視網膜脫落等身體傷痛,流過無數的汗水和淚水,但通過頑強拼搏、堅持不懈最終取得了成功。1 N S) q5 o# \- B! L
- v& X# F! U- m# A “不經風雨怎見彩虹”的冠軍故事催人淚下,冠軍的剪影也非常優美,但讓人感覺體育運動很殘酷。很多孩子從中獲得的往往並非礪志啟示,而是對體育運動望而生畏——金牌滋味雖然很美,而體育原來這麼可怕。 tvb now,tvbnow,bttvb7 o0 f6 t' y6 `+ ?
+ H$ h# t) P* ?; R: a: f6 x* P6 _
看許多國外媒體的冠軍故事,則是另外一種味道,往往很輕松、快樂、活潑。沒有那麼多英雄事跡,沒有什麼艱難困苦,沒有傷病和痛苦,也不是道德完人,從事一件自己感興趣的運動是一件很快樂的事情。比如,媒體對“飛魚”菲爾普斯的報道,讓人們看到一個完整的人快樂的運動生活。曾有多動癥的他酷愛電腦游戲,喜好嘻哈音樂,把游泳看作是最快樂的事,稱“如果不做職業的游泳運動員,我可能去做別的,但我還是會熱愛游泳”。而“飛人”博爾特的媒體剪影則是︰睡覺,不吃早飯,看電視,午餐吃雞塊,小睡,晚餐吃更多的雞塊,然後休息。, X* T d3 S( ^) @+ ? Y
tvb now,tvbnow,bttvb) c4 w) l8 {; Q2 e9 F5 i6 P/ w6 k1 q; u
即使報道身患癌癥仍堅持來北京參賽的游泳運動員埃里克‧尚托,也不是一個身殘志堅、與病魔作斗爭、以生命詮釋熱愛的悲情礪志故事。故事的基調仍然是快樂和熱愛——點楮之筆表現在尚托那句話中︰目前游泳使我忘記了癌癥,對我來說游泳就像度假一樣開心。% h, p: G: |: _( l* R) h
3 z1 i y" Y3 ^1 Z+ r% ?" d [
奧運冠軍故事的不同,首先源于媒體報道習慣的差異。我們有些媒體習慣把奧運冠軍當作一個沒有缺陷的完人、神人、聖人去報道。報道帶著濃厚的宣傳和教育色彩,要向社會傳播“艱難困苦玉汝于成”的奮斗價值觀,要把他塑造成一個堪當模範、能為社會提供某種精神激勵的道德典型。而人家的媒體並沒有這種習慣,他們更多是從一個平視的角度去報道一個真實完整、有血有肉、有缺點的人,他是奧運冠軍,而不是道德楷模。 $ x) m. O. e( J' m+ f6 D# [ 3 j. M7 |9 }8 P; Y$ W! d$ i$ D1 N5 m 我們的奧運冠軍故事之所以是一部傷痛史和與困難的斗爭史,更重要的問題出在體育本身上。也許是殘酷的競技和對金牌的志在必得,賦予了我們的奧運冠軍故事“苦大仇深”的基調。正如許多人追問的是,為什麼昔日中國運動員站到最高領獎台時總會淚流滿面?為什麼我們運動員的運動壽命相對國外來說短得出奇?為什麼眾多運動員一獲金牌就激流勇退——就是因為殘酷的競技競爭太苦太累了。有些人並非由于自己的愛好興趣進入某項體育運動,有些運動員不得不自小就開始嚴酷單調的訓練。從市隊到省隊再到國家隊,巨大的競爭壓力迫使一個人付出更多努力才能脫穎而出。而且我們不少體育項目的訓練理念就是苦練,你成績比別人差就因為你練得不夠苦。典型如謝亞龍批評女足︰本身技術差你們還不加練,人家巴西隊員到了晚上11點還去健身房練習力量。公仔箱論壇 ~; e8 B' I0 K" A2 v
5.39.217.76! E0 z. |5 w+ o8 M
巨大的壓力之下,體育運動失去了快樂,奧運冠軍的故事自然也就不是快樂的故事了。所以,許多外籍教練來中國執教,第一件事通常都是給隊員放假,讓隊員從繁重的訓練中解脫出來,大幅度削減訓練時間,讓他們學會享受體育。典型如法國人鮑埃爾,他就給中國擊劍隊帶來了“快樂擊劍”的理念。米盧給中國男足帶來的也是“快樂足球”,正是這個快樂的老頭兒,帶領中國男足第一次沖進世界杯決賽圈。 9 P9 ]7 T- Q; `, k5.39.217.76 5 G; m$ Q" [! \4 a( [tvb now,tvbnow,bttvb 中國也有許多奧運冠軍站在最高領獎台上笑得很美,笑得很迷人——龍清泉調皮的笑,張湘祥男人的笑,陳若琳靦腆的笑,冼東妹成熟的笑,江鈺源明媚的笑,他們的臉上寫滿陽光。多麼希望他們的冠軍故事也充滿快樂、熱愛和陽光,那樣的體育會更迷人,那樣的奧運冠軍也更有魅力。 ' `! v$ l* E3 D5 C作者: aquavita 時間: 2008-8-24 12:06 P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