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思俊公仔箱論壇- B: ^3 r* z0 R1 L) @
根據調查香港有150,000的聽障人士 ,而一般人士對聽障人士第一印象是需要用手語和別人談天 。有的人的耳上戴上了助聽器。可是他們大部分是以手語和別人溝通的。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8 T& e0 Z) h/ L# B( j' N
社會上的方向都是提出以共融 ,例如不會因為身體的殘障而影響就業學習的機會 。可是在新聞上看到很多的是聽障人士遇到很多的困境 。例如在學習、工作上被岐視這都是令人心痛的。有時候我也覺得他們很可憐需要接受別人的幫助,可是我們只能夠幫助他們解決短期的困難 。而沒有讓他們去學習如何解決困難 。歸根究底是他們不能夠表達自己的想法 引起了不少誤會,自我意識 自尊是一個重要的因素。" m R) c6 U! j9 @8 \$ o/ c
根據於美國芝加哥的 DePaul University 所執行的科學實驗也顯示了: 高度的自我意識可以增進團隊合作的表現。自我意識是包括了解自己個性情緒 動機 。擁有良好的自我意識可以表達最真實的自己,變得積極 而不是被動。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3 l- I1 a/ o7 u/ E
一般人都會以聽障人士稱呼聾人 。因為感覺上比較有禮貌,可是有一次的經驗令我嚇倒了。 ( d: N% K# {( e0 N# J+ {記得有一次去了聽障人士的一個分享會 ,他們用手語表達自己 旁邊有一個的手語翻譯在場 。這一位聽障人士不斷強調我們是聾人,聾人不要叫我們為聽障人士。當我聽到我便發覺原來他們比較喜歡用聾人稱呼自己。我還記得我出席另一個會議的時候叫他們聽障人士的時候 ,他們的面部表情180度轉變,而且用了強硬的面和口形和我説: $ i; u. n- J: @4 z1 M公仔箱論壇! [+ @1 k% Z% r( _: ~0 @
唔該你稱呼我們為聾人,我們不是聽障人士 # o( P) {, W" o etvb now,tvbnow,bttvb2 ]3 s+ ~2 k S1 \. y
當時我真的不懂怎樣回應,而我自己的想法是用聽障人士稱呼會比較有禮貌。例如我們以視障人士稱呼視力有問題的人,而不是用盲人。因為盲人、聾人是以住舊式的叫法,而社會的進步令我們學會以尊重讓他們能夠接納自己,得到尊重,而不是一味叫社會大眾稱呼為聾人。當需要別人尊重時需要互相尊重,如果這樣子何以叫人尊重呢?公仔箱論壇: z W1 o/ ~! g$ N* r2 k- p. l
銀幣有正反兩面。香港不是所有的聾人以手語溝通 。而有的人是能夠像普通人一樣溝通。他們可以開心地讀書、建立朋友圈子,有的甚至能夠透過打球獲得世界排名。在他們的訪問當中發現他們都有一種特質 :自信心高和能表達自己。其中令我印象深刻是其中一向話,他說:4 h) d, \; ^5 w' |4 B- Q6 y* n
tvb now,tvbnow,bttvb' F9 F# T3 V% W! R8 E3 B) G/ R& C9 o
我是聽障但是不會因聽障而自卑 . |6 h) p% R0 e$ etvb now,tvbnow,bttvb% i. k, K5 a+ p" p2 d1 u6 r
由此可見聾人跟隨潮流用聽障取代聾人。以讓社會大眾容易接受和讓自己得到重視。作者: folee0001 時間: 2018-3-5 02:46 PM
回應黃思俊:我們以「聾人」身份為榮文:王傑心(聾人)公仔箱論壇% K. T+ L- A5 n' w0 f' l. D0 x
近日看了一篇黃思俊的01博評文章《「聽障人士」比較喜歡用聾人稱呼自己?》,文中說他十分驚訝,因為我們這些聾人喜歡被稱呼為聾人,其實我自己不覺得有問題,這種詞不存在進步與不進步的之間,可見得他對我們聾人不太深認識,不要誤解,不是他一個人的錯,原來香港還有千千萬萬個的他有相同的想法吧,不過,我總覺得,這跟整個社會文化的變遷有關,今次我只是想要稍微談一下這件事情。/ o; E3 y, m. T5 C/ t
「聽障人士」在醫學角度上解釋聽力障礙,包括聽力退化、職業性失聰、因任何疾病引起的聽力損失。別人稱呼聽障人士,雖然認為尊重別人沒大問題,但是在多數聾人的眼裡,「聽障人士」完全不懂使用手語,同時否認聾人文化身份認同。引用胡小姐在01博評發表的《稱呼「聽障人士」還是「聾人」比較有禮貌?》文章中,令到「聾人」和「聽障」之間分別或許比「盲人」和「視障」之間的分別大的,這句話比喻非常貼切的,而她解釋了甚麼是「Deafhood(作為聾人)」的概念,在此不再贅述。公仔箱論壇- e9 p) S0 ^5 ?" G, w
要打破「聾人」的迷思,對健聽人士來說,確實需要讓讀者花時間消化。首先,我們先從康熙字典入手。考證《左傳.僖二十六年》耳不聽五聲之和曰聾。還參考牛津/朗文英文字典中,Deaf (n.)的解釋是 People who are unable to hear。謹照原文的意思是聽不到聲音,並非貶詞,而是中性詞。 x2 b" p$ X+ V' o. ^' _tvb now,tvbnow,bttvb那麼,為什麼眾多社會對「聾」的定義存在誤會大,甚至卻認為「聾」固定貶低身份之意。雖然明白那麼多人較喜愛「聽障人士」,因此政府牽頭多用「聽障人士」的字眼,無論記者、議員、社會服務者紛紛仿效其寫法。但是我相信因果論證,亦相信本身不帶有貶義的詞語由於某些原因而變得帶有貶義的,必定有其出處。首先要由報章方面說,大多數報紙通常報導與聾人相關的新聞,通常正面報章的新聞標題只會寫「聽障」,反而牽涉一些不好的新聞,標題總是寫聾啞甚麼,聾啞夫婦、聾啞漢、聾啞男等等。給人一個很壞的印象,別人卻認為聾人就是這樣壞的,尤其聾童家長擔心,用「聾人」字眼只會影響孩子的思想及前途,洪荒之力避免使用這字眼,這種情況一直維持至現在。回頭想一下,記者的一桿筆原來可以扭曲其意思啊。 8 ^, T2 i, Q7 G+ z/ A9 z* p2 D5.39.217.76根據我在聾人社群混這麼多年,多少都會遇過不同聾友,來自不同年紀層,有兒童、青少年、成年人,或上了年紀的老人家,其中部份聾友都會介紹自己是聽障人士。後來透過大家的相處,有一些初步的了解與認識,使我明白到多少與他們的成長背景有關,大多數的壓力均來自父母與學校老師,當年資訊沒有現在發達,父母與老師所得到資訊來自聽力專家及學校,再加上他們與聾童本來就是上下的關係,因此,在聾童眼裡中,他們的說話就是權威。其中一個聾人提及過,很久以前,他在課堂上驚訝老師講過這句話,該老師說:「你看外面聾人找不到工作,才是垃圾,不好學他們呀!」當時這句話打擊了學生的自信,因此「聽障人士」便是他的身份認同。而更糟糕的是,發生這種情況的不光是他一個人而已,其他人也會出現大同小異的情況。 ) \& h6 |: v; ?( V2 r6 `tvb now,tvbnow,bttvb也許大家心裏想,聾人怎麼沒有出現如此優秀人才呢?以我認識的聾友來說,香港聾人其實都有相當出色的表現,他們有各自的職業範疇,比如:製冰師、造傘師傳、車衣工藝的師傅,雖然他們默默耕耘,無私下為社群作出重大貢獻,值得社會的重視。 # s# u. k6 o1 c# @公仔箱論壇下列不同聾人在不同範域中表現出色的列表(由遠至近的國家/地區排列):5.39.217.76* p% G9 m7 V# @' b) T
# d' z1 D0 { L6 \) [tvb now,tvbnow,bttvb
瑪麗.麥特琳(Marlee Matlin)同樣是美國女演員,她因電影《無言的愛》(Children of a Lesser God)的表現而獲得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
Nyle DiMarco最近憑著實力在《全美超模大賽》(America's Next Top Model;簡稱ANTM)中拿下冠軍,更加在《與星共舞》(Dancing with the Stars)同樣奪得冠軍。
公仔箱論壇: P, C/ c( P- R0 f& F; w1 W
以上他們是聾人的驕傲,雖然他們聽不到聲音,但可以做任何普通人做的事,更何況聾人。事實上,他們都有共同的特質:自信心高和能表達自己,重點的是他們以聾人(Deaf)的身份為榮,並不會因為「聾人」身份及手語而自卑。為了回應黃思俊的句話,我並不認同他的觀點,然而,無論聾人又好、聽障人士又好,每個聽力損失的朋友有得選擇稱呼自己,但我亦不會跟隨潮流用聽障取代聾人,而我仍然會以聾人稱呼自己,I'm Proud To Be Deaf!